陳晨
外陰營養不良是由于外陰部皮膚和粘膜營養障礙而發生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是婦科常見的慢性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40~50歲婦女多見。本病病因不明,西醫治療多采用內服鎮靜、安眠和脫敏藥物;局部涂搽魚肝油膏或激素類軟膏,能消炎、消腫、軟化滋潤皮膚,改善皮膚營養,直至粘連松解和瘙癢解除。由于本病屬臨床難治性疾病,經過反復實踐,中醫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療效可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我科依據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2001年8月第一版的診斷標準,篩選出符合外陰營養不良診斷的患者58例,年齡38~62歲。均采用中藥坐浴療法,同時內服中藥,配合治療。
1.2 臨床表現 外陰營養不良臨床上分為增生型營養不良、硬化苔蘚型營養不良和混合型營養不良三個類型,以增生型營養不良多見。主要表現為外陰奇癢、皮膚色素減退、增厚粗糙或菲薄缺乏彈性、或有鱗屑、濕疹樣改變。外陰一般無萎縮或粘連。
1.3 處方與治療方法
1.3.1 處方組成:當歸、蛇床子、苦參、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覆盆子、青蒿、白蒺藜、蒼耳子、艾葉、鹿含草、皂角刺、三棱、莪術等,行化瘀消燥,利濕止癢、補益肝腎之功效。
1.3.2 治療方法 以上諸藥煎煮30 min過濾,藥渣進行第二次煎煮20 min過濾,合并2次煎液約400 ml,將藥液置于坐浴盆中先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40度左右時,排空膀胱,外陰浸泡于溶液中,持續20 min左右,結束后用無菌紗布蘸干外陰部。藥液可以反復加溫,先熏洗后坐浴,一日兩次,每劑藥用一天。10 d一個療程。輕型患者治療周期3個月。重型患者治療周期長達6個月或時間更長。
1.4 療效標準 通過藥物治療使異常細胞逆轉而恢復正常,病變組織增厚部分脫屑,逐漸出現斑點狀或彌漫性色素沉著,萎縮組織逐漸生長至痊愈。
3個月治療有效率65%,6個月治愈率90%。
3.1 一般護理 保持外陰部皮膚清潔干燥,禁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藥物擦洗,避免用手或器械搔抓患處。不食辛辣或過敏食物。衣著要寬大,忌穿不透氣的化纖內褲以避免長時間濕熱郁積而加重病變。
3.2 心理護理 凡精神緊張,瘙癢癥狀明顯以致影響患者生活和睡眠者,可用抗過敏、鎮靜、安眠藥物以加強療效,緩解癥狀。加強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對治療和預后提出問題。由于治療時間長、效果緩慢,患者會出現急躁心理,思想負擔重,應經常與患者交談,多做說服解釋工作,解除患者擔心疾病預后及其影響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3.3 局部護理 勤換內衣,積極治療陰道炎、外陰炎,減少慢性炎性分泌物對局部刺激,避免衣著和經墊刺激,積極治療伴隨疾病如糖尿病,消除誘因。
3.4 用藥護理 外陰瘙癢難以忍受患者,適當給予脫敏藥物口服,也可局部外涂激素類軟膏,涂藥之前清洗會陰,先用溫水坐浴15 min,以暫時緩解瘙癢癥狀,并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坐浴時切忌用毛巾揩擦患處,以免機械性摩擦而加劇病損。中藥坐浴液溫度41℃ ~43℃,溫度過高易燙傷粘膜。坐浴液濃度太高具有刺激性;濃度太低影響治療效果。
中醫學認為,外陰營養不良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有關。肝為風木之臟,主藏血及疏泄;脾生化氣血,主肌肉;腎藏精,開竅于二陰。若肝、脾、腎三藏功能紊亂,則生化乏源,精血不充,氣血失和,外陰失于濡養;血虛生風,是以外陰瘙癢、干燥、灼熱疼痛,為病之本。一旦正虛邪侵,或肝經郁熱,濕熱下注而外陰破潰,為病之標。不注意局部衛生,勞累過度,外陰局部過度刺激等為本病發生的誘因。方中苦參、蛇床子、蒼耳子、白蒺藜、皂角刺燥濕祛風止癢,共為主藥;輔以三棱、莪術、當歸活血化瘀;少佐以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仙靈脾補益肝腎等。諸藥合用具有除鳳止癢、活血、補益肝腎的功效。
從生理病理角度分析,藥浴治療外陰營養有以下特點:外陰局部熱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和炎癥消散,使之逐漸痊愈;采取藥浴治療,方法簡便,無痛苦,同時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局部抗病能力,減少感染機會及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