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為了使尿液檢驗的結果能反映患者的實際情況,將數據及時提供給臨床,使臨床醫生能夠準確的診治疾病,質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嚴密的管理,才能防止差錯的發生。尿液分析的質量控制大致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1.1 分析前 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正確留取尿液標本。明確告訴患者留取尿液的時間,是否應停止服藥,以及留取標本的具體要求。女性患者應避免在月經期留取尿液標本,防止混入陰道分泌物;男性患者則應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的混入,應沖洗外陰后留取中段尿,必要時應導尿。收集尿液的容器應清潔干燥,并有一定的容積。如進行細菌培養則容器應消毒處理[1]。如標本收集后2 h內不能測定,應置冰箱冷藏,測試前必須恢復到室溫。實驗室人員收到標本后應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末號、住院號、病案號、標本類型、檢驗目的、留取時間,注明接收時司;初步判斷所受標本是否符合申檢要求。
1.2 分析中 檢測前應嚴格核對患者姓名、檢測項目、標本條碼或標本聯號與申請單是否一致。必須在2 h內檢測完畢,并記下完成時間。每次開機應首先檢測儀器,保證其處于正常狀態,先檢測質控物濃度,保證在質控后才能進行標本的檢測。定期檢查試帶質量,注意其有效期,保存時要防潮,使用前立先恢復至室溫。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正確操作儀器及使用試帶。
1.3 分析后 報告發出前要認真核對,分析相關檢測項目之間的關系,必要時與臨床聯系。做好室內質量控制工作,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實驗室誤差。
1.4 注意事項 臨床醫師必須在充分認識尿液一般檢驗各項目臨床意義的基礎上,將尿液標本留取的方法告訴患者,獲取高質量、無人為干擾的尿液標本。通常,第一次晨尿是最有價值的能有效反映腎臟病理的標本,應及時送檢。檢驗人員必須建立實驗室規范統一的操作步驟,以尿液全面質量控制為前提,充分考慮影響每項檢驗結果的各項因素[2];從標本采集、轉運、處理、檢測直到報告結果等各個環節都予以嚴格的關注,并制定相應的措施。
2.1 尿液物理學檢查 尿液物理學檢查是尿常規檢查的最基本內容,尿氣味因尿液久置,可在細菌作用下產生氨臭,故確定尿臭味以新鮮尿及時檢查為準。尿色檢測常采用肉眼或儀器來判斷,應統一檢測儀器、化學試帶或觀察者判斷標準。尿標本采集應采用無色、無化學物質的潔凈容器,特別注意保鮮。尿透明度標本采集應用無色、潔凈且無化學物質污染的容器,并及時檢測。避免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月經血或糞便、消毒劑等污染尿標本。尿酸堿度時尿久置,細菌分解尿素生成氨,尿pH增高;尿含葡萄糖,則細菌分解后,尿pH減低。試帶法雖最常用但受檢測靈敏度的限制;指示劑法受指示劑解離質點狀態影響;pH計法受溫度的影響。尿比重的準確性因不同測定方法而異。試帶法只適宜用作過篩試驗,不能作為評價腎功能變化的指標。尿比重測定值應增高0.005。比重計法可粗略估計腎稀釋、濃縮功能,簡便而標本量大,干擾因素多(如尿溫度改變)[3]。尿比重測定雖受許多因素干擾,但仍有實用意義。要準確評價腎濃縮功能宜作尿滲透量測定。
2.2 尿液化學檢查 尿干化學分析須使用新鮮尿液標本,樣本存放時間不應該超過4 h;標本量應該在10 ml以上,標本無需離心,測定前應使其充分混合。各種防腐劑可能會影響干化學法的測定結果,因此不推薦使用防腐劑。干化學試驗還容易受到各種尿液異常顏色的干擾,可影響目測結果分析;而尿液分析儀具有空白校正或異常顏色識別功能,可減低這些影響;某些極特殊異常尿液顏色仍然會保持這些影響,必要時應使用傳統方法或參考方法進行確證試驗。
收到標本后若不立即測定應放入4℃冰箱保存。測定時從冰箱中取出,使溫度升至室溫后按規定的容量復溶,輕輕混勻,使干粉完全溶解,但不能產生氣泡,并放置室溫30 min。然后用尿液化學分析試帶在儀器上按照常規方法測定,按要求報告結果。為便于數據統計并進行比較,結果要求換算成國際單位或報表中給出的單位。認真填寫回報表中各項內容,字跡須工整,不得遺漏,以免內容不完整無法進行分組統計。由于目前發放的質控物只適用于尿液干化學分析,若測定中有些項目不用試帶分析,則不要將用其他方法測定的結果填寫在回報表中。當評價結果返回實驗室后,應仔細核對與參考值間的差異。差異較大時,應查找原因,及時糾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的準確性。
[1] 叢玉隆.臨床實驗室分析前質量管理及對策.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8):483-487.
[2] 王桂東.實驗室分析前質量控制與臨床.實用醫技雜志,2008,15(32):4541-4543.
[3] 于波.尿液檢驗的質量控制探討.中國醫藥指南,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