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將托日本公明黨黨首向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轉交親筆信。請問,領導人之間的親筆信有什么外交意義? 新疆讀者 張 麗“親筆信”在中國和西方都有悠久歷史。古代通訊不便,書信是主要的溝通方式。近代以來,電報、電話、網絡等快捷的互動平臺流行,領導人互訪也變得容易,遞交親筆信便成為特殊前提下的非常措施,一般出現在如下情況。第一,鑒于兩國關系出現嚴重問題,需要用這種形式進行突破。近日中日釣魚島問題爭端持續,安倍晉三此次的親筆信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出的。去年日本時任首相野田佳彥就“竹島”問題向韓國總統李明博遞交親筆信,不料被退回,退信又被日本外務省拒收,在外交史上實屬罕見。第二,表示兩國間及兩國領導人間關系非同尋常,有著超越外交關系的特殊友誼。1941年8月9日,英國正和德國激戰、美國尚未參戰之際,丘吉爾和羅斯福在紐芬蘭海域美國軍艦上會晤,丘吉爾向羅斯福遞交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親筆信。出于同樣的目的,丘吉爾本人、甚至丘吉爾夫人,都曾向羅斯福發出親筆信。第三,表示茲事體大,需格外慎重。2009年日本時任首相麻生太郎稱自己致信奧巴馬,要求與美國攜手在全球范圍內徹底廢除核武器。第四,表示格外鄭重。越南領導人胡志明、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都曾用中文撰寫親筆信,向中國領導人通報抗美形勢,并請求幫助。去年金日成誕辰100周年,俄羅斯時任總統梅德韋杰夫向金正恩致親筆信,給予金日成高度評價。一般情況下,親筆信都應由身份高貴的特使攜帶,面交對方收信人,而對方收信人應鄭重收下,妥善答復。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禮。▲ (陶短房)
環球時報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