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梅,劉京濤
(1.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農業局,濱州 2518002.山東省濱州市植保站, 濱州 256600)
黃瓜霜霉病是黃瓜生產中的毀滅性病害,也是最常見的病害之一。黃瓜一旦發生此病,一般減產15%以上,嚴重的減產達50%以上,必須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霜霉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苗期發病,子葉上起初出現褪綠斑,逐漸呈黃色不規則形斑,潮濕時子葉背面產生灰黑色霉層,隨著病情發展,子葉很快變黃,枯干。成株期發病,葉片上初現淺綠色水浸斑,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綠色轉淡褐色,后期病斑匯合成片,全葉干枯,由葉緣向上卷縮,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層,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抗病品種病斑少而小,葉背霉層也稀疏。
一般發病先從植株的下部病葉開始,逐漸向中上部蔓延;在大棚的前部分植株發病重,大棚后部分植株發生輕;距大棚的進口較遠的一側發病重,進口處的一側發病輕;不同大棚間感病品種發病重,抗病品種發病輕;魯北地區大棚自10月23號霜降后棚外晚上氣溫最低0℃或接近0℃,棚內晚上棚膜頂部開始結露滴水,黃瓜霜霉病開始出現發病中心,到11月份靠近大棚中前部的植株葉片晚上和早上葉面結露粘濕有水膜,霜霉病可在大棚流行。
黃瓜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亞門,假霜霉屬真菌侵害引起,該病菌的孢子囊靠氣流和雨水傳播。病菌的孢子囊梗無色,單生或2~4根束生,從氣孔伸出,上部呈3~5次銳角分枝,分枝末端著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檸檬形,頂端具乳狀突起,單胞,淡褐色。孢子囊可萌發長出芽管,或孢子囊釋放出游動孢子,變為圓形休止孢子,萌發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黃色,表面有瘤狀突起。
在大棚溫室中,人們的生產活動是霜霉病的重要傳染源。黃瓜霜霉病最適宜發病溫度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較難發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發病。適宜的發病濕度為85%以上,特別在葉片有水膜時,最易受侵染發病。濕度低于70%,病菌孢子難以發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產生。病菌在保護地內越冬,翌春傳播。也可由南方隨季風而傳播來。夏季可通過氣流、雨水傳播。在北方,黃瓜霜霉病是從溫室傳到大棚,又傳到春季露地黃瓜上,再傳到秋季露地黃瓜上,最后又傳回到溫室黃瓜上。
病菌為活體專性寄生真菌,種子不帶菌,病菌主要靠氣流傳播,從葉片氣孔侵入。該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將其稱為“跑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擴大再侵染,即可釀成大災,因此防治此病的關鍵是盡早發現中心病株或病區。
病原菌的存在是發病的首要因素,病菌在保護地內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如果是黃瓜連茬種植,大棚的土壤病菌是具備的,如果是第一茬種植,外面的霜霉病菌可以通過通風口和人為作業進入的大棚,有了病原菌,大棚內溫濕度等環境條件適宜霜霉病發生,大棚的濕度比較大,特別是晚上在不透風的情況下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在霜降后,尤其是澆水后,大棚膜頂內側因外面降溫接近0℃而結露向下滴水,因晚上大棚前部氣溫低于大棚中后部,導致大棚前部的黃瓜植株葉面結露有水膜,再加上黃瓜品種的抗病性差、澆水量大,密度高,通風不夠等原因使黃瓜霜霉病流行危害。
為提高黃瓜產品質量,降低農藥殘留,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在防治霜霉病時要優先采用農業的、物理的、生態的、生物的非農藥綠色控害措施防控霜霉病,堅持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盡量不使用或少用化學農藥。
2.1.1 溫濕調控:首先要調控好溫室內的溫濕度,要利用溫室封閉的特點,創造一個高溫、低濕的生態環境條件,控制霜霉病的發生與發展。溫室內,夜間空氣相對濕度多高于90%,清晨拉苫后,要隨即開啟通風口,通風排濕,降低室內濕度,并以較低溫度控制病害發展。9點后室內溫度上升加速時,關閉通風口,使室內溫度快速提升至25℃以上,并要盡力維持在25~28℃,以高溫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和控制該病發生。下午3點后逐漸加大通風口,加速排濕。覆蓋草苫前,只要室溫不低于16℃要盡量加大風口,若溫度低于16℃,須及時關閉風口進行保溫。放苫后,可于22點前后,再次從草苫的下面開啟風口(通風口開啟的大小,以清晨室內溫度不低于10℃為限),通風排濕,降低室內空氣濕度,使環境條件不利于黃瓜霜霉病孢子囊的形成和萌發浸染。
2.1.2 高溫悶棚
如果黃瓜霜霉病已經發生并蔓延開了,可進行高溫滅菌處理:在晴天的清晨先通風澆水、落秧,使黃瓜瓜秧生長點處于同一高度,10點時,關閉風口,封閉溫室,進行提溫。注意觀察溫度(從頂風口均勻分散吊放2~3個溫度計,吊放高度于生長點同)當溫度達到42℃時,開始記錄時間,維持42~44℃達2個小時,后逐漸通風,緩慢降溫至30℃??杀容^徹底的殺滅黃瓜霜霉病菌與孢子囊。
2.2.1 要注意實行輪作,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肥水,N、P、K綜合施肥,不要偏施N肥,以免植株徒長,降低抗病力,平衡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促進瓜秧健壯;提高黃瓜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要選擇抗耐病品種。保護地栽培可選用的品種有津春1號、津春2號、津優3號、中農7號、中農13號、吉雜七號、吉雜迷你一號等品種,對霜霉病有抗性。
2.2.3 清潔田園:通過整枝打叉,去須和雄花,打下部老葉等將帶有病菌的組織帶出棚外深埋銷毀,同時要最好帶手套、作業工具消毒等防止人為傳播病害。
2.2.4 覆蓋地膜:覆蓋地膜可以顯著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降低棚內濕度,提高地溫、控草、抑鹽,也可同時在行間鋪草吸濕。
2.2.5 其他農業措施:使用無滴膜,在大棚外挖防寒溝,或棚外下部再蓋草席,提高大棚前部溫度,防止棚內植株結露。采用小水澆地和膜下灌水。在陰雪天不要噴藥和澆水,可以使用煙熏劑熏蒸,以免增加大棚濕度。在霜霉病發生較重時盡量不要澆水或延后澆水,澆水時要在晴天的上午并同時開風口降濕度,要澆小水。加強栽培管理,適當稀植,采用高畦栽培。
在秋季煙粉虱因溫度降低向大棚遷移時要在風口處加蓋防蟲網,在棚內掛黃色粘板,可降低蟲口基數,減輕當代和后代發生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生態控制和農業措施等非化防措施不能控制病害時,藥及時選用高效化學藥劑進行噴霧,可采用72%霜脲錳鋅WP(杜邦克露)、60%代森聯和吡唑醚菌酯WG(百泰)、烯酰嗎啉等化學藥劑。噴藥時要均勻周到,葉子正、背面均勻噴灑,重點是病葉的葉背霉層,此外對上部健康葉片進行噴藥保護。要在晴天的上午并同時開風口降濕度。在陰雪天可以使用煙劑進行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