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紅 申 杰
(河南中醫學院,454000)
中醫學博大精深,中醫雖無動脈粥樣硬化(AS)這一病名,但關于該病的病證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所描述。中醫藥對AS的防治有著獨特的優勢,尤其是食療藥膳這支奇葩,歷史悠久。眾所周知,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二十世紀初,流行病學研究發現AS發病原因與飲食有關。因此,從飲食調理和選食入手,是防止血脂過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是切入點。
食物中對人體最有益的就是“營養素”,中醫里稱食物的“寒、涼、溫、熱”四大屬性,可以使人體產生不同的生物效應。經科學研究表明,滋味或氣味(中醫稱為“味”)不同的食物與藥物一樣,對人體不同器官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可以調理疾病。如李守玲等[1]用海帶素對高脂血癥小鼠進行灌胃觀察研究,結果表明海帶素能有效調節高脂血癥小鼠的血脂,具有潛在的藥療和食療作用。王曉楊等[2]通過對白兔進行高脂血癥造模,研究桑葚提取物在兔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的作用,結果顯示,桑葚提取物可抑制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的表達,從而抑制AS的形成。石元剛等[3]觀察大蒜、燕麥及大蒜燕麥復合物對高血脂大鼠的血脂及血流變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大蒜和燕麥均具有降血脂和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尤其用低劑量的大蒜素和燕麥組合的復合飼料進行營養干預,取得更加理想的降血脂和改善血液流變學的效果。吳燊榮等[4]采用黃精多糖對高脂血癥的家兔進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消退研究,結果表明,一定劑量的黃精多糖對高脂血癥的家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消退作用。繆靜等[5]總結了廣泛存在于沙棘、銀杏葉、丹參中的黃酮這一天然植物成分,實驗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可以通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脂質過氧化,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蔡美琴[6]通過研究指出大豆異黃酮中所含有的金雀異黃素和大豆苷元與癌癥及冠心病的發病率有密切相關性。紀桂元等[7]總結了大豆異黃酮(SI)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指出今后大豆異黃酮對高脂血癥病人的臨床研究和普通人群脂肪增多所致的各類疾病具有重要的預防意義。
隨著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明確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與“炎癥”有關,而且炎癥浸潤與斑塊的易損性也有著密切聯系。基于這一理論的提出,吳敏等[8]將山楂提取物用于頸動脈斑塊的患者進行治療和觀察,結果表明,山楂組能顯著減少炎癥因子,山楂提取物能顯著降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及斑塊Crouse積分,療效與洛伐他汀組相當。廖偉光等[9]通過對頸動脈斑塊患者以魔芋精粉為主的纖維膳食進行干預,結果顯示,IMT、頸動脈斑塊、血壓、血脂和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小。提示應用膳食纖維干預頸動脈IMT增厚或有粥樣硬化斑塊的高危患者,可顯著降低頸動脈IMT和縮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張紹開[10]運用瓜蔞貝母散對50例高脂血癥的患者進行為期8周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關章順等[11]利用荷葉水提物膠囊對高脂血癥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結果提示荷葉水提物對人體具有較好的調脂作用,且無毒副作用。除此之外,生活中常見的洋蔥,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蔬菜,能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降壓、減少外周血管和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預防血栓形成;同時還能通過對抗體內兒茶酚胺、促進鈉鹽排泄使血壓下降;與此同時,洋蔥中的洋蔥精油,可抑制飲食中膽固醇,提高人體內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動脈粥樣硬化。更主要的是洋蔥中含有的類黃酮物質槲皮酮是一種抗氧化劑,有保護心臟的作用[12]。而黑木耳中的多糖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及減低血液凝塊、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13]。胡蘿卜性味甘、辛,具有補氣血的作用,其豐富的維生素A是保護視力的上品;同時還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脂,促進腎上腺素的合成,具有降血壓、強心等功能[14,15]。
與西醫學比較。隨著西醫學的快速發展,血管介入技術亦已比較成熟,但其主要是針對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病人實施的且是有創傷的手術;對非手術指征的病人而言,只能對癥給予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等,而長期服用降脂藥物所帶來的肝腎功能的損害,也是人們不可回避的問題。關于AS疾病,我國古代醫藥文獻所記載的與之有關的病癥及相關藥物就頗為豐富,以《神農本草經》為例,記載治療“心胸”病癥的藥物約21味,其中包括丹參、石龍芻、五加皮、龍骨、大棗等五味上品藥、十二味中品藥和四味下品藥。在治療方面的效果也是肯定的,如血府逐瘀湯、生脈飲等。《靈樞·五味》篇記載“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其中所用的材料都是食物,尤其是“薤”,也就是薤白,現已證明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藥物,深刻體現了“藥食同源”這一思想在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患者在飲食的過程中完成了療疾,乃一舉兩得之事。
與西醫營養學比較。西醫營養流行病學在研究營養飲食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時,都是研究單一(或少量幾種)食物或營養素,強調的是缺失后的“補”;而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的“安生之本,必資于食”,重視人體的陰陽平衡,強調的是“養”。眾所周知,人們每天攝入的是多種食物的總和,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存在相互作用的營養素,單一營養素的較小效應在研究過程中有可能不易發現。中醫營養食療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將藥物、食物的性能進行選擇、調配、組合,通過烹調加工成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進而以藥物、食物的偏性來矯正臟腑機能之偏,使之恢復正常,或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從食療自身發展來看。中醫食療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單純果腹的食物,到藥食兼具之品,再到食療與中醫學相結合,至今已成為養生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在預防疾病、特定治療、輔助治療以及病后康復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是其精華所在。隨著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加之現代醫學的進步,可以將技術先進的實驗儀器應用于中醫營養食療這一學科。通過實驗(試驗),深入挖掘理論精髓,研究和開發更多具有藥食兼備的食材,了解其成分、營養價值和性味功效,發揮其作用,成為百姓日常保健、防病治病的途徑之一。
對患者本身而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多年的生活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系。中醫營養食療對AS的預防和輔助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與其等出現臨床癥狀時再進行各種治療,還不如早期調整飲食,控制血脂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血管斑塊的形成,延緩AS的發生發展。作為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的食療藥膳,取材容易,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人們了解和掌握基本食材的寒、熱、溫、涼(平)四氣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以及特殊食材的特殊功效,就可以在吃飯的同時又能療疾(偏于療疾),而且能省去看病的費用,減少病人的痛苦,是人們更容易接受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方法之一。現代人的健康意識逐漸加強,有著“未病先防,未老先養”功效的食療藥膳,起源于民間,積累于生活,在百姓中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一定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醫營養食療關于AS的防治不論在理論還是實驗(試驗)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在早期預防和輔助治療方面有著西醫不可比擬的優勢,其發展前景非常廣闊。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應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食補食療,通過對多種藥食同源的食材進行分類、搭配,達到營養機體、補益臟腑、增強體質、益壽防老的效果,從源頭上防治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1]李守玲,張華坤,曲愛琴.海帶素對高脂血癥小鼠血脂調節作用研究[C].2003年全國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研討會,2003:309-310.
[2]王曉楊,毛宇飛,張志琴,等.桑葚提取物對實驗性兔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細胞間黏附分子-1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31):1009-1012.
[3]石元剛,尹黎明,王威,等.大蒜燕麥及其復合物對高脂大鼠血脂水平和血液流變學特性影響[C].2005首屆中西部營養與健康、亞健康學術會議,2005:169-176.
[4]吳燊榮,李友元,吳曦.黃精多糖對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用的實驗研究[C].2007海河之濱心臟病學文章匯編,2007:44-47.
[5]繆靜,祝光禮.黃酮類化合物抗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2011,27(7):47-48.
[6]蔡美琴.大豆異黃酮對心血管作用的研究進展[C].中國營養學會營養與報價視頻分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2006:71-75.
[7]紀桂元,蔣卓勤,張貴鋒.大豆異黃酮降血脂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2):253-254.
[8]吳敏,張文高,劉龍濤,等.山楂提取物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影響[C].第六次全國中西醫結合養生與康復醫學學術研討會,2009:180-184.
[9]廖偉光,歐玉英,梁愛榮,等.頸動脈粥樣硬化高危患者應用纖維膳食干預效果的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18):5336-5340.
[10]張紹開.50例瓜蔞貝母散治療高脂血癥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9,7(4):82.
[11]關章順,吳俊,喻澤蘭,等.荷葉中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血脂異常的調脂效果研究[C].達能營養中心第九次學術年會,2006:267-271.
[12]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
[13]李紅衛.黑木耳的營養[J].中國果菜,2004,2:47.
[14]胡才.保健食療話蘿卜[J].養生月刊,2007,28(4):322-323.
[15]唐大寒.食療養生話蘿卜[J].糖尿病新世界,2007,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