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 劉世平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100035)
劉世平主任醫師師從全國著名中醫專家吳效仁,其臨床辨證施治針法精深,每取佳效,擅長治療腦血管病、面癱、痹證、坐骨神經痛、內分泌失調、痛證等。劉世平主任醫師的鎮靜調氣針刺手法是經過不懈的練習而得來的,能達到200次/min以上均勻穩定的捻針速度。筆者有幸跟隨劉世平主任醫師進行針灸學習,體會到其針灸經驗豐富,在明確辨證后,根據不同的病證,按照“君臣佐使”的穴位組合,應用不同的針刺手法進行治療,效果甚佳,舉一醫案予以詳細說明。
患者,女性,58歲,周身瘙癢3月余。瘙癢部位走竄,皮膚可見抓痕,精神緊張時癥狀加重,伴失眠,嗜食肥甘,小便可,大便干,舌暗紅,苔白微黃厚,脈弦滑細。取穴:“君”用內關,“臣”用足三里、三陰交、曲池,“佐”以安眠,“使”用天樞。針刺3次后瘙癢較前減輕,失眠好轉,減安眠穴,仍大便干燥,加用支溝穴。
分析:君臣佐使是方劑學術語,是方劑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載:“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組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稱之為君、臣、佐、使。君指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主要治療兼證的藥物;佐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劉世平主任醫師在針灸治療過程中將君臣佐使應用于取穴法則中,即君穴為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穴位;臣穴指輔助君穴治療主證的穴位;佐穴指配合君臣治療兼證的穴位;使穴為調和之穴位,使之陰陽平衡。結合上述醫案中患者周身瘙癢,《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癢者,皮表之疾也,心為陽而“部于表”;情緒急躁,過極化火,心火旺盛,加之嗜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濕熱困于肌膚,故見皮膚瘙癢;心火擾神,故見失眠;脾失健運,大腸運化失司,故見便秘。結合舌脈癥,考慮證屬心火旺盛,濕熱郁滯肌膚。取穴:“君”用內關,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心主血脈,又主神明,心包與心本同一體,其氣相通,心包為心之外膜,絡為膜外氣血通行的道路,手法應用鎮靜調氣針刺手法,取其安神定志之意,亦有疏導水濕之功。“臣”用足三里、三陰交及曲池。足三里主一身之氣血,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絡是胃經,而足三里穴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之功能;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是足三陰經交會處,起到健脾化濕之功,并通調三經;曲池,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起到轉化脾土之熱,燥化大腸經濕熱之功。三穴合用輔助君穴,治療主證,應用瀉法,起到清熱利濕之功。“佐”以安眠,該穴為奇穴,平補平瀉之法,配合君臣治療兼證失眠。“使”用天樞,是大腸經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針灸治療均具有雙向性,方用此穴,平補平瀉,以調和諸穴位,交通氣血,陰陽平衡。治療之中,君穴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穴則可酌情配置或刪除。患者經治療后失眠好轉,后暫不予針刺安眠穴,改應用手少陽三焦經之支溝宣泄三焦之火,以清熱瀉火、調理臟腑。
以上是對病例的分析及總結,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針灸的取穴亦可根據“君臣佐使”的方法進行分析及選擇,遵守配穴的原則及規律,更好地發揮針灸的臨床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