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玲 禇家禮 孫秋香
(山東省諸城市中醫院,262200)
小兒泄瀉是一種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發病較多,2歲以下嬰幼兒多見。針對小兒服藥困難、不能配合治療等特點。我科兩年來采用自制吳茱萸散調和陳醋治療小兒泄瀉,臨床應用60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60例病例均選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的門診病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個月~2歲;發病3d內來診者36例,7d以上來診者24例;伴輕度脫水者5例。全部患兒均無發熱及嘔吐,一般狀態好,腹瀉次數每天5~10次不等,大便呈黃色或黃綠色稀水便或夾有少許黏液。經大便鏡檢除部分有脂肪球外,均未見其他陽性。
取自制吳茱萸散備用。每次用藥末2.0g,調陳醋制成糊狀,敷于臍部,敷貼范圍3~4cm。外用紗布覆蓋固定,每日換藥1次,5~7d為1個療程。對腹痛、腹脹明顯者,敷藥期間上置熱水袋20~30min,效果更佳。伴輕度脫水者加服補液鹽治療。
療效標準[1]:治愈:治療5~7d,患兒大便次數、性質及量恢復正常;好轉:治療5~7d,患兒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每日2~3次,質和量基本恢復正常;無效:腹瀉無明顯好轉。
治療結果:60例中治愈52例,占86.7%;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
患者,女,8個月,2010年3月就診。患兒腹瀉7d,大便為黃綠色稀便夾有少許黏液,日約6~7次,量中等,無發熱及嘔吐,尿量正常。查體:T 36.6℃,精神反應好,無脫水貌,心肺無異常,腹軟,腸鳴音活躍。大便鏡檢:脂肪球(卅)。用上法敷藥3d后大便轉為每日2~3次,呈糊狀,繼敷2次痊愈。
對小兒泄瀉,西醫學以對癥治療為主。中醫學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言:“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故小兒泄瀉多因感受外邪、內傷乳食、脾胃虛弱而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所致[2]。吳茱萸散的主要組成藥物為吳茱萸,其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燥濕止瀉之功效;醋味酸,具有收斂、固澀之功,且能引藥歸經;臍為神闕穴,為任脈上的陽穴,與人體諸脈相通,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可通過各經脈的經氣運行調節臟腑陰陽平衡[3]。吳茱萸散醋調敷臍可利用臍部皮膚結構有利于藥物吸收的特點和局部的穴位刺激作用,藥穴合用,效用互助,達到調節脾胃而止瀉的作用。此方法治療本病具有簡便、經濟、吸收快、安全可靠等特點,家長和患兒易接受。
[1]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 .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2]汪受傳 .中醫兒科學[M].第2版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96.
[3]暢達,暢立銘,暢立毅 .臍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