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燕 劉 明 郭寶娟
(1.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450000 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近兩年來,筆者對4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患者進行腦超聲波配合針刺拔罐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并設單純針刺組40例作對照,報道如下。
80例均為近兩年來自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腦超聲波結合針刺拔罐組(治療組)和針刺拔罐組(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齡56.6歲;病程7d~2年。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57.1歲;病程6d~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現階段對CSA的診斷主要參照1992年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標準[1]。
針刺拔罐治療:肩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的原則。取穴:風府、風池、頸夾脊、大杼、肩井、阿是穴。采用毫針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15min后捻轉行針1次,30min后起針,在針刺部位用投火法拔罐治療,留罐10min。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超聲波治療:采用頻率為800Hz的超聲波,強度為1.2W/cm2,4個探頭涂有耦合劑,分別置于雙側頸總動脈和雙側椎-基底動脈。每日1次,每次20min,10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治療組采用針刺拔罐加超聲波治療,對照組只采用針刺拔罐治療。
療效標準:痊愈:眩暈及相關癥狀與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工作。顯效:眩暈基本消失,偶因疲勞后在頸部活動時出現短暫眩暈,有較少的相關癥狀與體征,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好轉:眩暈發作次數減少,程度減輕,有部分相關癥狀與體征,對日常生活工作稍有影響。無效: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無變化。
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9例,顯效7例,好轉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16例,好轉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5%。經統計學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病因是由于鉤椎關節增生及椎體不穩,關節松動,使橫突孔出現移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狹窄、扭曲變形、痙攣,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病[2]。
超聲波具有機械、溫熱和理化效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淋巴回流,改善組織營養,促進新陳代謝[3]。中醫學認為,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督脈空虛,筋骨失養,氣血不能養益腦竅而出現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癥狀。主要與督脈和手足太陽經密切相關。我們采用局部取穴和循經取穴相結合原則,在針刺基礎上加拔火罐,可起到活血通經、益氣養血、平肝益腎、養竅的作用,使肝腎條達,氣血豐盈,督脈充益,筋骨得以濡養,腦竅得以養益,則癥狀自然消失。
通過本研究觀察,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中,針刺拔罐與腦超聲波的疊加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拔罐治療,說明腦超聲波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中有特別價值。
[1]孫宇,陳琪福.第一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2]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13.
[3]關驊 .臨床康復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