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靜 吳 德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撫州 344000)
所謂溫病,是感受四時不同溫邪,在病變過程中以發熱為主,易于化燥傷陰的一類急性熱性疾病,主要由外感溫熱或濕熱邪氣所致,以起病急、傳變快、變化多、熱象偏重、易傷津液、一氣一病為特點,常有季節性、地域性。吳瑭認為:“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熱甚者,名曰溫病。”
透邪法是針對外感熱病中溫熱之邪內郁的病機而設立,使溫熱病邪往外透達的一種治療,如用辛涼解表輕揚之品,是使病邪向外透達的一種治法。透邪法源于《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郁發之”的觀點,葉天士以“辛涼清上,辛以散之”而發揮,“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強調根據邪伏部位(衛、氣、營、血)的深淺,采取不同治療方法,目的是給邪氣以出路。其機理是調動或加強人體正氣以透邪外出,總的原則是辛涼透散。自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及治療理論后,許多醫家極重視此法運用。
溫熱病邪在表,郁于肺衛,治以辛涼解表、宣開肺氣以祛邪外出,即解表透邪法。吳瑭稱:“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很好地體現了解表透邪之意。方用銀翹散,用金銀花、連翹、竹葉清宣疏散;用豆豉、荊芥、薄荷、牛蒡子辛散透泄,既清上受之溫邪,又使肺衛之氣機通暢,自然營衛調和,津液得布,起到了不發汗而汗出,邪隨汗解的作用。方中所選中藥均有辛散之味,疏散通透,使邪有出路,辛涼大于辛溫,解表大于清熱。雖為風熱犯表但佐以辛溫之品,以助邪外出,本方特點緊緊抓住病機,使邪有出路,透邪外出,用藥及時,常常能力挽狂瀾,及時阻斷風熱不致入里而不出現邪熱犯心、邪入營動血、熱擾神昏之危。吳瑭認為此方“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故銀翹散是溫病初起,例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等傳染病首選治療方劑,以辛涼祛邪。
溫病初起,邪郁表里,濕阻氣機,而邪熱不甚,可用三仁湯,方中杏仁宣肺利氣,氣化則濕亦化;以豆蔻仁、厚樸、半夏芳香行氣化濕;以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滲利濕;以氣清質輕之竹葉透熱于外。常配合藿香正氣散治療寒濕蘊遏以辛溫散邪。
溫熱病外邪入里,郁入氣分,邪正相爭,里熱蒸騰,治以清氣泄熱,透邪外達,方用白虎湯,為辛涼之重劑,吳鞠通認為“白虎本為達熱出表”,可清泄氣分郁熱,透邪外達。重用石膏為君,辛甘大寒,既可解肌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陽明之熱,而重在清泄肺胃、除煩,可謂一舉三得;輔以知母性味苦寒,但質潤,清熱養陰,與石膏主輔相伍;還有粳米、甘草和胃護津,以緩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防寒涼傷中之弊。
溫熱病邪在氣分不得透解,則向血分進一步發展,邪在營分,治以清熱涼營、透熱轉氣,方用清營湯,方中用犀角(現用水牛角代)、黃連清心涼營解毒,地黃、玄參、麥門冬、牡丹皮涼血養營,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透營。本方一方面清營養陰,一方面加入辛涼宣透之品,使邪熱從營分透出氣分而解,在清營湯中加入一些暢調氣機的透達之品,給邪以出路。
熱毒極盛,深入血分,迫血妄行,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芍藥地黃湯合銀翹散加減,意在以芍藥地黃湯“清血分伏熱而救水”,水牛角代替犀角取其咸寒,救腎水以濟心火,托斑外出而又敗毒辟瘟也,為清熱涼血散瘀要藥,透邪之力強;配伍赤芍、牡丹皮辛涼而活血化瘀,入血猶恐動血,見血有瘀及時透邪疏散,為熱入血分代表方,透邪之力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溫病透邪法是針對溫病的不同階段而采取不同方藥,突出了以祛邪為主的綜合療法,概括臨床方藥應用情況,見于兩大方面:一是輕清透解為主的,用于衛氣階段;二是清營透熱涼血為主的,用于營血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