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華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中醫院王集社區衛生服務站,275234)
頸源性綜合征是由頸椎病變引起的一系列相關性癥候群的疾患,出現如頭暈、手麻、頸部活動疼痛、失眠、多汗、耳鳴、視物模糊、后背發涼、心慌、憋氣、咽部異物感或勒緊感、頸部疼痛不適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由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筆者2008年6月~2012年12月根據肌筋膜理論[2],用圓式通針治療頸源性綜合征100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0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男32例,女68例;年齡18~65歲;病程最短5d,最長20年。100例患者均做正側斜位X線檢查、CT或MRI掃描或B超檢查,其中75例有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36例有寰樞椎間隙改變,28例有頸椎骨質增生,19例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2例椎間孔變窄,30例有椎間盤突出,29例伴有頭暈或頭痛,83例出現頸肩背酸困脹痛不適,18例出現手指或上臂麻木。
針具:采用自行設計發明專利針具,山東淄博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的圓式通針。
治療點:根據X線、CT、MRI或B超檢查結果,結合臨床癥狀,在T1棘突旁開4~5cm處定點,一側病變選患側,兩側病變選雙側。有寰樞椎間隙改變或伴有頭暈、頭痛等臨床表現者,在C2棘突旁開4cm左右的凹陷中(風池穴)定點,一側病變選患側,兩側病變選雙側。
方法:患者取俯臥位,根據病情選出1~4個點。龍膽紫作標記,常規消毒,1%利多卡因局部皮丘麻醉,開皮器開皮,選3號圓式通針沿開口直刺進入皮下,將針放平與皮膚呈15°,對周圍的皮下淺深筋膜進行全方位立體疏通松解,以松為度,解除周圍筋膜的緊張及對神經和血管的卡壓[3],達到通神經、通血管、通經絡的作用(一點三通療法),有效緩解局部及周圍麻、涼、脹、痛的臨床癥狀。1次為1個療程,15d治療1次。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頭暈、頭痛、手麻、頸肩背部酸困脹痛不適等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自如。好轉:頭暈、頭痛、手麻、頸肩背部酸困脹痛不適等癥狀減輕,或部分癥狀消失。無效:治療2個療程,頭暈、頭痛、手麻、頸肩背部酸困脹痛不適等癥狀無明顯改善。
本組100例患者中痊愈81例,占81%;好轉12例,占12%;無效7例,占7%。總有效率為93%。
頸源性綜合征是由頸椎病變引起的一系列相關性的臨床癥候群。好發于體力勞動者,但由于電腦辦公的普及化和現代生活節奏的變快,使這一疾病向腦力勞動者和年輕化發展,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包括了頸肩背部的多塊肌肉關節和韌帶的損傷,病情非常復雜,很難以某病來定義,目前臨床上也沒有特效的應對方法。
西醫多采用激素、消炎鎮痛等藥物保守治療,這類藥物長期應用副作用大。
中醫用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牽引、膏藥等方法治療。我們根據肌筋膜理論,利用圓式通針的鈍性疏通松解原理,將病變周圍粘連、攣縮的淺深筋膜進行疏通剝離,解除肌肉和韌帶的緊張,調整神經血管與周圍組織的位置關系,神經血管的壓迫得以解除,局部的血液循環得以改善,消除了無菌性炎癥,恢復了動態平衡,從而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圓式通針術后要注意局部保暖,改變工作姿勢,經常枕頸椎枕,幫助頸椎恢復生理曲度。要勞逸結合,不要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工作期間每60min內要休息10min,做做肢體的伸展運動,活動一下頸椎,有利于疲勞組織的恢復。病情嚴重的患者最好調離本工作崗位,平時要多鍛煉,加強各組織之間的協調性,增加組織的拉力和耐受力。
圓式通針針頭鈍圓,無尖無刃,不會損傷神經、血管,操作非常安全。既可以鈍性疏通松解淺筋膜,解除皮神經和淺部血管的卡壓,也可以到神經血管豐富的深部操作,使粘連、攣縮和疤痕得到徹底的解除。只要診斷明確、操作到位、松解徹底,療效會立竿見影。通過大量臨床驗證表明,用圓式通針治療頸源性綜合征,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有臨床推廣價值。
[1]胡超偉.超微針刀療法[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9.
[2]吳漢卿,吳軍瑞.筋骨三針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8-15.
[3]袁學華.圓式通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0例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