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士強 梁振新
1.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450003 2.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先天性肌性斜頸(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新生兒及嬰幼兒常見的肌肉骨骼系統先天性疾病之一,發病率為0.3%~1.9%[1],該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具體表現為頭部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為主,在患側有肌性腫塊。筆者采用三步推拿法治療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1個月以內2例,1~2個月4例,2~3個月3例,3~6個月10例,6~9個月8例,9~12個月1例,12~14個月2例;年齡最小27d,最大14個月。
診斷標準:依據《實用小兒外科學》[2]制定。①有胎位不正史。②早期患側胸鎖乳突肌內有腫塊,腫塊在出生后2周出現,質硬,可活動,邊界清晰,無紅腫熱痛,以后成束狀攣縮。③晚期有頭面部畸形。④X線片顯示未見頸椎明顯骨骼改變。
排除標準:排除眼性斜頸、寰椎半脫位、痙攣性斜頸等,合并心、腦等嚴重原發疾病者,有推拿禁忌證者。
第一步:家長抱小兒在胸前,患兒背對術者(3個月以下小兒可用俯臥位),術者用滑石粉作為介質,在患兒的雙側頸、肩部進行點揉,點按風池、風府、肩井、天宗,反復數次,待患兒頸肩部肌肉放松后,從下往上捏脊3~5遍,擦督脈透熱為度。
第二步:患兒仰臥位,在頸部放一薄枕,使患兒頭部后仰,充分暴露患側胸鎖乳突肌,采用推橋弓的手法,力度以患兒能夠忍受為度。重點在胸鎖乳突肌的起點、止點及肌腹,反復數次。
第三步:患兒仰臥位,去枕,術者一手放于患兒后枕部,一手托住患兒下頜部,緩慢拔伸數次,然后在拔伸的過程中使患兒頭部緩慢轉向健側,逐漸拉伸患側胸鎖乳突肌,反復5~10次。
療效標準[3]:治愈:頭頸無歪斜,各方向活動自如。好轉:頭頸部歪斜及活動受限明顯改善,頭頸部輕度傾斜,活動無受限。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
結果治愈22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其中病程6個月以內的19例患者全部治愈,平均治療2~4個療程。好轉6例平均治療3~5個療程,無效2例均為病程為12~14個月的患者。
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西醫學認為胎位不正導致患側肌肉出現缺血、萎縮,從而發生胸鎖乳突肌的發育不良。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感染胎毒、產時外傷等,導致頸部筋肉攣縮而致。本病的治療分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多選擇在2~12歲,但是手術創傷較大,可留疤痕,病程較長者可伴有面部畸形,影響美觀,患者家屬及患兒難以接受。通過30例的臨床觀察,本病的治療有效率與年齡呈反比,治療時機越早越好。治療本病應有整體觀念,本病雖然是胸鎖乳突肌問題,但是頸肩部肌肉的協調有利于患兒恢復,治療時應注意放松患兒頸肩部肌肉。就小兒生理而言,小兒脾常不足,脾主肌肉,若脾胃功能失常則筋脈失養。捏脊可以調整臟腑功能。督脈分布在人體背部正中,總領一身之陽氣,頸部的活動正常與否與督脈關系密切,擦督脈可以振奮一身之陽氣,通調陽經氣血,促進患兒恢復。該療法安全、有效、經濟、痛苦小,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
[1]Cheng JC,Metreweli C,Chen TM,et al.Correlation of ultrasonographic imaging of congenital torticollis with clinical assessment in infants[J].Ultrasound Med Biol,2000,26(8):1237-1241.
[2]李正,王慧正 .實用小兒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40.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