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棟 鞏大慶
1.山東省鄒平縣中醫院,256200 2.山東省鄒平縣人民醫院
自2009年以來,我們采用穴位注射加針刀療法配合手法治療肩周炎15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150例中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齡18~76歲;左肩關節周圍炎66例,右肩關節周圍炎84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5年。全部患者均拍X線片,均排除腫瘤及其他疾病,150例患者均有關節間隙不同程度的變窄、肌腱鈣化,年齡大者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其中98例有肩關節疼痛并活動明顯受限,主要是肩關節外展、上舉、內旋受限,另外52例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不明顯。150例患者疼痛部位多在喙突、肩峰下、結節間溝、岡上肌、岡下肌處,在岡上肌、岡下肌及肩胛骨外側緣可觸及硬性條索,并有明顯壓痛,岡下窩壓痛可放射至上臂內側及前臂背側,其中5例患者有三角肌明顯萎縮。
1.穴位注射加針刀療法:取穴:一般取喙突、肩峰下、結節間溝、盂下結節及硬性條索壓痛明顯處,用龍膽紫做記號,常規消毒鋪治療巾,取7號長穿刺針快速達病變處,病人感到酸脹感并放射至疼痛發作部位時,注射鎮痛液3~5ml(鎮痛液組成:2%利多卡因5ml,得寶松5mg,維生素B121500μg,0.9%氯化鈉10ml)。穴位注射完畢后,經注射針孔處進漢章針刀達病變部位,進針方法及針刀治療手法按照朱漢章介紹的小針刀療法[1],進行切割、松解、剝離。每周1次,3次為1個療程。
2.手法治療:穴位注射及針刀療法完畢后,按壓針孔5min,讓患者坐起,患肢逐漸外展,同時醫生一手握患者患側上臂,一手抵住肩胛骨外緣,在患者自行外展到最大限度時,讓患者咳嗽一聲,轉移注意力,醫生幫助患者加大外展度數及前屈后伸度數,有時可感覺到有韌帶的撕裂聲(注意年齡大者及骨質疏松者用力要小)。每周1次,3周為1個療程。治療后囑患者每天堅持肩關節功能鍛煉。
療效標準:痊愈:肩關節疼痛消失,活動達正常范圍。顯效:肩關節疼痛消失,活動輕度受限。有效:肩關節疼痛減輕、活動受限程度無明顯改善。無效:肩關節疼痛及活動程度無改善。
治療結果:痊愈112例,占74.67%;顯效30例,占20.00%;有效5例,占3.33%;無效3例,占2.00%。以上患者均隨訪1~2年。
肩周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由慢性勞損、急性外傷、受涼及活動減少等因素引起,頸椎病所造成的肩部神經營養障礙也可能是一種致病因素[2]。肩周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以前我們采用針灸、推拿、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取得一定療效,但只能改善肩周炎癥狀,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3]。穴位注射加針刀療法既有消炎、消腫、止痛、減輕局部炎性滲出作用,又有松解粘連作用。手法矯治及功能鍛煉能使疼痛消除,功能改善,減少復發率。
[1]朱漢章.小針刀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16-117.
[2]宋文閣,類維富.疼痛診療手冊[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86-287.
[3]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