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滿義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25300)
頸源性眩暈癥是由頸部寰樞椎關節錯位或壓迫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產生以眩暈、惡心為主癥的一種眩暈癥。針對此病,筆者采用推拿、手法復位技術與養血清腦顆粒、暈可平糖漿藥物聯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2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7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8歲;病程最短2d,最長6個月;均為不同程度的眩暈、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大部分患者伴有頭痛、惡心、頸項背疼痛等臨床表現。
鑒別診斷:①美尼埃綜合征:多呈發作性眩暈,發作時眼球震顫,有疼痛、惡心、嘔吐、天旋地轉,不敢睜眼。無頸部癥狀、體征和X線特征。②高血壓:頭暈、頭痛為主,常有血壓異常升高,四肢末梢有發麻的感覺。無頸部癥狀、體征和X線特征。③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常有外傷,眩暈有周期性特點和位置性特點,體位改變眩暈消失是本病的特點。無頸部癥狀、體征和X線特征。
養血清腦顆粒每日3次,每次1袋沖服;暈可平糖漿每次10ml每日3次。按摩:側臥,頸部左右行推、拿、按、摩、揉等手法15min,放松局部肌肉,達到松解肌肉痙攣的目的。最后根據不同的錯位類型選用不同的復位方法:仰頭搖正法、低頭搖正法、側頭搖正法、側向扳按法、坐位旋轉復位法,使頸椎錯位、肌肉痙攣得以恢復,改善腦供血不足的狀況。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眩暈完全消失,生活完全不受影響。明顯好轉:眩暈基本消失,生活完全不受影響。好轉:眩暈大部分消失,生活稍有影響。無效:癥狀未見減輕或好轉。
治療結果:治療1~2個療程后,治愈20例,明顯好轉4例,好轉1例,無效0例??傆行?00%。
患者,女,45歲。主訴:近日不明原因晨起后頭暈目眩,伴有輕度惡心干嘔,后枕部疼痛。頸部不能活動,活動后癥狀加重,表情痛苦。血壓125/80mmHg,心率65次/min,舌淡,苔薄白。查:觸診C1~2橫突左右不對稱,壓痛陽性;C2棘突偏歪。頸椎左右活動明顯受限,旋轉實驗陽性。X線片檢查:張口位顯示寰樞椎外緣左右不對等,齒狀突軸線至樞椎外側緣距離不相等,頸椎生理弧度消失變直,后緣連線中斷,輕度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診斷:頸性眩暈癥。治法如前,1次后癥狀減輕,3次后明顯減輕,1個療程痊愈。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頸源性眩暈癥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且此病的發生與病人不當的工作生活方式有直接關系,工作當中過度用頸或生活中的不良姿勢為該病的主要誘因。此病發生率較高的人群有文職人員、教師等伏案工作者,勞動密集型企業單一工種長時間工作的勞動者,長期勞碌的家庭婦女等。此病發作時多數表現為晨起眩暈,發作不能翻身,坐起伴有頸部活動不利,活動后眩暈癥狀更明顯。當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好轉時可做一些功能性鍛煉。功能鍛煉主要為:①多按摩。一般接受6周按摩,此病發作明顯減少,以頸、背、肩、頭同時按摩為主。②常舒展。舒展療法可以放松頭部緊張的肌肉,進而緩解眩暈,每個舒展動作做2次,每次20min。頸部舒展:下巴依次向前、向上、向左和向右伸展。聳肩:聳起雙肩前后運動,每個動作5s,重復3~5次。③熱敷頸部。熱毛巾敷頸后部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情況,緩解眩暈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