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周洪蘭
(山東省安丘市中醫院,262100)
尺橈骨骨折是較常見的骨折,約占骨折的7.5%。本病多發生于青少年,兒童患者多為青枝骨折。病因及發病機制是直接暴力致傷,如打擊、重物砸傷和壓軋傷,兩骨多在同一平面發生骨折,可呈橫斷、粉碎或多節骨折,可合并嚴重的軟組織損傷;間接暴力致傷,如跌倒時手掌著地,作用力由腕沿橈骨上傳,在橈骨中或上1/3處發生橫骨折或短斜骨折,殘余暴力通過骨間膜斜行向遠側傳導至尺骨,造成較低位的尺骨骨折。在遭受傳導暴力作用時,前臂又可受到一種扭轉外力,如前臂極度旋前或旋后扭轉,造成兩骨螺旋形骨折,其骨折線的方向一致,但平面不同,尺骨骨折線在上,橈骨骨折線在下。
1.一般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的觀察和記錄,觀察左右手活動是否正常、血運及感覺。術前采取患肢石膏托外固定可使患肢制動,此時要注意觀察末梢血液循環情況,避免石膏過緊、過松,觀察皮膚受壓部位,是否有石膏扭曲、變形及斷裂現象。
2.心理護理。骨折病人思想波動大,對手術成功缺乏信心,恐懼術中疼痛,我們應耐心地與病人進行交談,聽取病人的意見和要求,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詳細地向病人介紹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手術的安全性作出適當解釋;讓患者練習放松、深呼吸、咳嗽等,可有效地對抗焦慮和減輕術中的痛苦感;安排家屬及時探視,囑他們對患者予以安慰和鼓勵,能增強病人治療疾病的信心,從而減輕術前焦慮感。
3.術前準備。術晨禁食水,給予術區備皮。備皮時注意勿損傷皮膚。根據醫囑于術前30min肌注阿托品、魯米那。
1.保持有效固定。鋼板固定后,用長臂石膏托將患肢固定于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3~4周。髓內釘固定者,則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
2.功能鍛煉。(1)早、中期:從復位固定后開始2周內可進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縮活動。①第1日: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拇指,對指、對掌。站立位前臂用三角巾懸吊胸前,做肩前、后、左、右擺動及水平方向的繞圈運動。②第4日:開始用健肢幫助患肢做肩前上舉、側上舉及后伸動作。③第7日:增加患肢肩部主動屈、伸、內收、外展運動。手指的抗阻練習,可以捏橡皮泥、拉橡皮筋或彈簧等。④第15日:增加肱二頭肌等長收縮練習。用橡皮筋帶做抗阻及肩前屈、后伸、外展、內收運動。3周內禁忌做前臂旋轉活動,以免干擾骨折的固定,影響骨折的愈合。⑤第30日:增加肱三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做用手推墻的動作,使兩骨折端之間產生縱軸向擠壓力。(2)晚期:從骨折基本愈合、外固定除去后開始。①第1日做肩、肘、腕與指關節的主動運動,用橡皮筋做阻力的肩屈、伸、外展、內收運動,阻力置于肘以上部位。手指的抗阻練習有捏握力器、拉橡皮筋等。②第4日增加肱二頭肌抗阻肌力及等長、等張、等速收縮練習。③第8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主動練習、助力練習、肱三頭肌與腕屈伸肌群的抗阻肌力練習。有肩關節功能障礙時,做肩關節外旋與內旋的牽引、腕關節屈與伸的牽引。④第12日增加前臂旋前、旋后的肌力練習,可用等長、等張、等速收縮練習等方法。⑤還可增加作業練習,如玩橡皮泥、玩積木、洗漱、進餐、穿脫衣服、上廁所、沐浴等,以訓練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1.飲食:宜高蛋白、高熱量、含鈣豐富且易消化的飲食,多食蔬菜及水果。
2.休息與體位:行長臂石膏托固定后,臥床時患肢墊枕與軀干平行,頭肩部抬高;離床活動時用三角巾將前臂懸吊于胸前。
3.功能鍛煉:按計劃進行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肢功能。4周后可進行各關節的全面運動。
4.復診的指征及時間:石膏固定后,如患肢出現“5P”征,應立即就診。在骨折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復查X線片,了解骨折的愈合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固定,防止畸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