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書 張 軍 徐 羽
(吉林省遼源市中心醫院,136200)
院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是指在醫院特殊環境下病原體對人體產生的各種感染,這種感染在病人入院時不存在亦不處于潛伏期,而是住院48~72h后發生的;病人在住院期間感染而出院后才發病的病例,包括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也屬于醫院內感染。院內感染臨床較常見,必須引起臨床工作者重視。醫生要嚴格掌握應用抗生素原則,避免過度、過量應用,引發耐藥菌、多重菌感染,增加院內感染機會及院內感染的難治性。并避免在一個病區長期、廣泛應用同一種抗生素,以免產生耐藥及院內感染。護理工作者在院內感染方面亦有著不可懈怠的責任,應給予足夠重視。
1.交叉感染。如內窺鏡檢查時應提前化驗乙肝、丙肝、HIV等,并根據化驗結果使用專用的醫療器械,可以預防感染傳播。
2.輸血感染。輸血前常規化驗乙肝、丙肝、HIV等,有益于預防相關病原體經輸血途徑引起傳播。但由于窗口期等存在,不能達到理想狀態下的輸血要求,有時感染也不易完全控制。
3.存在防御功能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礎病。糖尿病、惡性腫瘤、血液病、HIV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者使用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藥物,所以易發生院內感染。
4.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且劑量大,有引起二重感染的可能性。
5.低免疫球蛋白血癥或中性粒細胞減少。
6.各種有創操作或治療,包括導管置入。
1.避免交叉感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住院病人進行分類管理,感染、發熱病人與非感染病人要分開隔離治療;有條件的免疫低下感染病人最好單獨隔離治療;定期通風、紫外線消毒;病人及家屬需要佩戴口罩;免疫低下的病人無論感染是否存在,必須與感染病人分離治療,而且要注意口腔、肛周衛生,定時行漱口、坐浴治療。并注意飲食衛生,例如避免食用生的蔬菜,水果一定要削皮。
2.免疫力低下如何減少感染機會。免疫力低下(有原發病或化療患者)易發生感染,特別是發生條件致病菌感染。病人一旦感染發熱需要聯合抗生素治療,加用抗真菌或抗病毒治療。加強對感染征兆的觀察,為了減少感染機會除了做好個人防護外,對潛在感染需要提前處理,例如齲齒、蛀牙、痔瘡等。如有效處理可減少感染機會,減少病人痛苦,減輕病人負擔。同時指導患者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保持大便通暢。重視醫務人員手的清潔,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洗手方法,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這也是有效、簡單易行的措施。
3.加強消毒隔離工作。加強消毒隔離是減少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在日常工作中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治療和無菌技術操作,加強靜脈輸液管理,合理配置各藥品,防治各類醫源性感染發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加強環境物品的管理,如吸痰器、氧氣濕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血壓計、體溫計、聽診器嚴格定期消毒,定期、定時更換床單、杜絕在病房內清點等。重視監測,及時記錄結果,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制定相應處理措施,必要時邀請科主任及醫生參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