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超
(甘肅中醫學院,蘭州 730000)
歷節,就是關節疼痛或者腫大,輕者活動受限,重者逐漸發展到各個關節,屈伸不利,腫痛厲害。西醫學的痛風、風濕、類風濕等一系列疾病與此類似。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該病有專門的論述,條文雖不多,但卻包含了從基礎理論到臨床診治的全部內容。特別是基礎理論的衛氣營血理論,在歷節病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歷節病為數不多的條文中,就有兩條專門提到了衛氣營血。“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陰脈,就是太溪部位的脈。浮,是有表證;弱,是力不足的表現,衛氣營血中,營血在里,衛氣在表,這個弱,就是營血不足了。血虛、風寒盛,營血運行就會不暢痹阻。再加上濕邪,濕邪重濁,寒邪收引,就會產生劇烈疼痛。“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過酸傷肝,肝傷則筋弱。過咸傷腎,腎傷則骨痿。筋弱骨痿則經脈痿痹,其運行氣血的能力就會減弱,營血流通受阻。氣血相隨,營血不走,衛氣也會停留,故曰斷泄。斷泄指的就是氣血不通,正氣不足。同理,身體的三焦氣血運行也會受阻,肢體就會得不到正常的滋養而“四屬斷絕”,身體也會瘦弱。此時飲食的水谷就不能被正常的氣化,寒性的水飲下趨,故小腿發涼。不能被正常代謝的水谷積聚產生內熱,濕熱互結熏蒸,出黃汗。小腿若不涼,反而發熱,就是歷節病的腿足腫痛。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仲景通過衛氣營血把歷節病的形成和臨床主要癥狀講解得清晰明了。
在《傷寒雜病論》中,仲景對疾病的講解有這樣一個規律,講病理側重衛氣營血,臨證診治則詳于癥狀,但在這些典型癥狀的背后,隱藏著衛氣營血的病理內容,并且在用藥上也是針對衛氣營血的。
1.典型癥狀:“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諸肢節疼痛”的病理基礎是風、寒、濕與內在的營血不足相互作用而形成;“身體尫羸,腳腫如脫”是“斷泄”的衛氣營血不能滋養身體而形成“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的表現;“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是里氣水飲上逆。
2.臨證用藥:仍以桂枝芍藥知母湯為例,看看每味藥的藥癥。
桂枝:味辛,溫。主咳逆上氣,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結氣”針對的就是“諸肢節疼痛”。
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除血痹”針對的就是營血不通的問題。
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祛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發表”祛風寒濕,調動營衛運行而宣通營血痹阻。
生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嘔,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逐風濕痹”祛除病邪,“溫中”化飲去除病理產物,幫助營衛恢復。
白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風寒濕痹,死肌”祛除病邪及病理產物,幫助氣血運行,滋養肢體。
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熱中,除邪氣”祛除內熱,減少對氣血的消耗,“肢體浮腫”針對“腳腫如脫”。
防風: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主大風”和“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針對風邪,邪祛正安。
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溫化寒飲,祛除風寒濕痹,除血痹,調動氣血,緩解疼痛。
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祛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補充氣血,幫助恢復。
仲景善用衛氣營血,歷節病就是一個典型。我們在學習《傷寒雜病論》時,一定要重點從這方面著手,臨證遇到不能準確判斷的癥狀,就想想衛氣營血,這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