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峰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 患者會出現下肢水腫、靜脈曲張和水腫等現象。該疾病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是由于血栓脫落會造成患者出現肺動脈出現栓塞的情況。對該疾病在治療方面采用下腔靜脈濾器, 可以對肺栓塞的發生情況進行一定的預防, 從而使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得到較好的治療,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治療,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37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 有19例患者為男性, 有18例患者為女性, 年齡最小的有19歲, 年齡最大的有85歲, 平均年齡為61.4歲, 患者的基本癥狀為:患肢出現疼痛和腫脹的感覺, 在進行活動的時候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腫痛感覺。
1.2 治療方法 在手術之前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造影拍攝,明確觀察出血栓出現的位置。醫生對患者健側部位的股靜脈進行穿刺和插管, 對下腔靜脈進行相應的造影。觀察患者下腔靜脈呈現的粗細狀態,將下腔靜脈濾器防治在介入室中。對患者患病一側在股部進行相應的切口, 將股總部位、股深和股淺處的靜脈全部都顯露出來之后, 將Fogarty插入在栓管中, 把栓取出來, 尤其是下肢深靜脈處的血栓。在手術結束后分患者注射溶栓的藥物, 將殘留的血栓物質溶解完全, 并給予抗凝和祛聚的治療, 從而避免患者再次形成血栓的現象。
1.3 統計學方法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 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 采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治療標準 治療顯效:患者的腫脹和疼痛的臨床癥狀較快的消失, 患者相應的肌肉力量出現恢復的情況, 沒有出現肺動脈栓塞的現象;治療有效:患者腫脹和疼痛的現象消失, 患者的肌肉力量有恢復的趨勢, 沒有發生肺動脈的栓塞情況;治療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沒有出現肺動脈栓塞的情況。
共選取37例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 其中治療顯效24例,治療有效12例, 無效1例, 治療有效率為97.3%, 患者得到了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 該疾病的發病主要和患者血液流動速度和血液的黏稠度有一定的關系, 然而若對該種疾病不能進行較好的治療, 會出現肺動脈部位的栓塞, 就會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下腔靜脈濾器是一種器械, 它是由金屬絲制作而成的, 將它置入患者的下腔靜脈, 可以將血流中比較大的血栓進行有效的攔截, 防治血栓到達肺動脈, 使患者出現栓塞的情況[1]。在進行相關的手術之前, 要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進行相應的檢查, 確定沒有功能性障礙后再進行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下腔靜脈的具體情況,選擇相適應的濾器。在手術前一定要根據拍攝的片子確定栓塞的具體位置, 采用相應的置入方法將其置入到患者體內。由于該種濾器的面積小, 所以能夠有效的將患者的血流速度進行減緩。而且沒有促凝血的功能, 能夠使下腔靜脈保持通暢, 也不會對下腔靜脈出現損傷的現象[2]。然而對濾器進行放置的位置和本身大小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如果選擇了過小的濾器, 容易使濾器出現移位的現象, 從而也不能有效的攔截血栓, 使患者的下腔靜脈出現阻塞的現象[3]。在對濾器的位置放置上, 如果較大程度的偏向近側, 就會因為離腎靜脈過近而有可能出現腎靜脈的栓塞現象。如果較大程度的偏向遠側, 就會使濾器的過濾效果降低。因此在對濾器的放置上一定要仔細的觀察, 同時在手術之后對患者進行抗凝和溶栓的藥物治療, 避免患者出現再次栓塞的現象。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 采用該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有效率為97.3%, 說明其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 下腔靜脈濾器的置入手術是一種較為簡單方便的手術, 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能夠避免患者出現肺動脈栓塞的現象。因此, 該種治療方法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法。
[1]顧建平,范春瑛,何旭,等.常見下腔靜脈濾過器的臨床應用.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2,21(16):156-157.
[2]吳斌,劉學鍵,邰茂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肺動脈栓塞關系的研究.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2,29(13):109-110.
[3]楊培,吳慶華.華法令預防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復發的國際標準化比值區間選擇.心肺血管病雜志, 2011,28(1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