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 張奇兵
疝內容物經股環、股管, 自股部卵圓窩向體表突出的疝稱為股疝, 多見于中年以上的女性。腫塊位于大腿內側、腹股溝韌帶下方, 半球形如乒乓球大小, 柔韌感。是各種疝中最易發生嵌頓的疝, 約40%患者就診時已發生嵌頓[1]。選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股疝患者, 經臨床手術治療效果滿意情況, 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30例股疝患者, 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齡44~82歲, 平均年齡65歲;右側22例, 左側6例, 雙側2例。病史2個月~15年不等。其中27例單純股疝,3例與斜疝并存;股環口1.2 ~2 cm, 疝囊均突出于卵圓窩區。
1.2 方法 常用手術方法,下入路修補術、下入路網片修補術和Mc Vay手術。下入路修補術是經腹股溝韌帶下方顯露處理疝囊并縫合腹股溝韌帶、陷窩韌帶和恥骨肌筋膜關閉股環。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經治療30例股疝患者均痊愈, 術后隨訪2~12個月無復發。
股疝較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少見, 約占腹外疝的2%~5%。好發于40歲以上的女性, 是各種疝中最易發生嵌頓的疝, 約40%患者就診時已發生嵌頓。股疝好發于中老年女性, 這是由于女性骨盆較寬所致。非絞窄性疝表現為一位于恥骨結節外下方的球形腫塊, 站立或咳嗽時增大, 平臥時可回納。但是,大多數病人即使疝塊完全回納后, 仍可觸及一由腹膜外脂肪所形成的腫塊。隨著疝體積增大, 它可穿過深筋膜的隱靜脈孔突出, 然后轉向上方, 甚至可突至腹股溝韌帶的上方。它與腹股溝疝的區別在于前者的頸部總是位于恥骨結節的外下方, 而后者是延伸至恥骨結節的內上側。由于股管頸部狹窄,且內側界銳利, 所以股疝很容易發生嵌頓和絞窄。Richter疝尤其多見于股疝, 其疝內容物為小腸壁的一部分, 并發生嵌頓和絞窄。由于腸腔未完全進入疝囊, 所以病人無腸梗阻癥狀, 而腸嵌頓的部分可發生壞死和穿孔。
女性多見, 大多見于中年以上多胎妊娠婦女。腫塊位于大腿內側、腹股溝韌帶下方, 半球形如乒乓球大小, 柔韌感。由于股管行徑向下向前, 又受到腹股溝韌帶的限制, 故很少有移動性和回納性, 易絞窄。表面不紅, 一般無疼痛。臨床上股疝易誤診為膿腫、淋巴結炎或脂肪瘤。把股疝的囊性誤診為膿腫的波動性, 切開排膿引流, 造成腸瘺, 經久不愈或死亡;或當成脂肪瘤連根切除, 就在手術時也因腹膜外脂肪較多, 難以辨認;或誤診為淋巴結炎, 長期應用多種抗生素。因此位于股部的腫塊, 首先要想到股疝的可能, 即使局部有炎癥表現, 甚至出現波動, 也不應盲目切開。手術最常采用Mc Vay修補法。此法不僅能加強腹股溝管后壁而用于修補腹股溝疝, 有時還能堵住股環而用于修補股疝。另一方法是在處理疝囊之后, 在腹股溝韌帶下方把腹股溝韌帶、腔隙韌帶和恥骨肌筋膜縫合在一起, 借以關閉股環。也可采用無張力疝修補法或經腹腔鏡疝修補術[2]。尤其要注意的是嵌頓性或絞窄性股疝手術時, 因疝環狹小, 回納疝內容物常有一定困難。切不可用蠻力將嵌頓的內容物回納入腹腔。遇有這種情況時, 可將腹股溝韌帶切斷以擴大股環。但在疝內容物回納后, 應仔細修復被切斷的韌帶。
為預防股疝術后復發, McVay術式較合理, 但張力大,須做減張切口, 創傷大。不典型的股疝, 有時被誤診為斜疝。行腹股溝斜疝修補術在腹股溝區無法找到疝囊時, 即草草結束手術, 導致術后疝還在。顯露陷窩韌帶和恥骨梳韌帶,在精索的后方將腹內斜肌下緣縫至恥骨梳韌帶上。Mc Vay手術的優點在于恥骨梳韌帶是腹橫筋膜、腹橫肌和腹內斜肌纖維的止點, 兩者縫合符合解剖層次。另外恥骨梳韌帶堅韌, 不易撕裂, 縫合牢固。但該韌帶位置較深, 顯露較困難, 同時張力也較其他方式大, 有時需要在腹直肌前鞘作減張切口, 主要用于巨大斜疝、老年人直疝和部分復發疝。另外臨床上常見斜疝與直疝、直疝與股疝、斜疝與股疝并存, 其中斜疝與直疝并存發生率較高, 而常漏診的是股疝。術中應常規用手指自內環伸入腹腔探觸海氏三角的強度及股管處有無筋膜缺損及隱存的鞘狀突, 從股管上面看有無股疝存在, 發現并存疝應一并處理。疝造影術可明確有無伴發疝的存存。
[1]張啟瑜.錢禮腹部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62-67.
[2]康俊升,喬峰,聶磊.股疝無張力修補方式(附24例報告).局解手術學雜志, 2005,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