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艷
急性胃炎是指各種病因所致的急性胃黏膜炎癥。內鏡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 淺潰瘍等一過性的急性病變。選取臨床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將120例急性胃炎患者臨床治療療效滿意,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120例急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女65例;年齡25~76歲, 平均46歲;病程15~36 d。上腹飽脹、隱痛、食欲減退、噯氣、惡心、嘔吐, 可伴有腹瀉、發(fā)熱, 嚴重者嘔血、黑糞、休克、脫水和酸中毒等。
1.2 方法 去除病因避免過量飲酒、終止NSAID、去除應激因素。酌情短期禁食或流質飲食, 多飲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出血性潰瘍的患者, 予以禁食、補液、抑酸。必要時予以輸血并監(jiān)測生命指征的變化, 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可予以內鏡下止血, 并予以黏膜保護劑。保留胃管, 既可以經胃管給藥, 又可以觀察有無再出血及治療效果。
經治療120例患者均痊愈, 其中顯效78例, 顯效率65%, 有效42例, 有效率35%。
急性單純性胃炎起病較急, 常有不潔飲食史, 服藥史或大量酗酒史。食進污染食物后數小時至24 h發(fā)病。上腹不適、疼痛、厭食、惡心、嘔吐等, 伴發(fā)腸炎時可有腹瀉、發(fā)熱。查體可有上腹部或臍周輕度壓痛, 腸鳴音亢進。血中白細胞輕度增高。糞便中可有黏液、少量紅細胞和門細胞。便培養(yǎng)可檢出病原菌。內鏡可有急性胃炎表現, 主要表現為片狀淺表性炎癥、胃黏膜充血、灶性細胞壞死。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常有典型的發(fā)病原因。上腹不適, 疼痛、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出血常呈少量、間歇性, 可自止, 也可發(fā)生較大量出血引起嘔血和(或)黑糞, 出現貧血, 甚至失血性休克。內鏡檢查出血24~48 h內急診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灶。急性化膿性胃炎, 全身細菌性感染, 突發(fā)上腹痛、惡心、嘔吐, 嘔吐物中可見膿樣物質或含壞死脫落的胃組織, 伴寒戰(zhàn)、高熱, 出現急腹癥的表現。急性腐蝕性胃炎, 誤服或故意吞服腐蝕劑。有上腹不適、疼痛、厭食、惡心、嘔吐等, 甚至嘔血和(或)黑糞[1]。查體可有上腹部或臍周壓痛。內鏡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 淺潰瘍等一過性的急性病變。
以發(fā)熱、腹痛、腹瀉為主訴的患者, 不能滿足單純急性胃炎的診斷, 注意和急性闌尾炎的鑒別。對有嚴重原發(fā)病而有高度引起胃黏膜病變的患者, 可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由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者, 應立即終止服藥, 并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治療預防。如患者必須服用這類藥物, 則宜同時給服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嗜酒者應戒酒。硫糖鋁和米索前列醇等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亦有效。脫水嚴重者, 首選口服鹽補液, 靜脈補液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 防止加重低鉀血癥。急性應激能強烈刺激血小板活化因子活性, 導致血管強烈收縮, 少數發(fā)生急性潰瘍, 燒傷所致者為Curling潰瘍, 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引起者稱為Cushing潰瘍, 強調治療原發(fā)病, 解除應激, 同時使用奧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抑制胃酸分泌。H2受體拮抗劑(甲氰米胍、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或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能較強地抑制胃酸分泌, 為胃黏膜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對控制出血和糜爛有較好效果。抗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氫氧化鋁、硫糖鋁等亦為常用首選藥物。前列腺素能抑制胃酸分泌, 并有細胞保護作用[2]。急性胃炎并發(fā)大量出血者,在應用酸分泌抑制劑的同時, 插胃管用冰水洗胃或在冰水中加去甲腎上腺素, 或胃管內注入碳酸氫鈉, 使胃內pH保持在6以上。凝血酶是有效的局部止血藥, 并有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作用,大劑量時止血作用顯著。常規(guī)的止血劑, 如安絡血、止血敏等可應用, 但效果不如抑酸劑。內鏡檢查有明顯黏膜活動出血者, 可在直視下止血。全身性疾病的胃腸道表現, 以治療原發(fā)病為主, 消化癥狀對癥處理。
一般內科治療效果好, 但合并嚴重疾病如DIC、敗血癥的病死率較高。多發(fā)性出血、內鏡止血困難的可行全胃切除術。潰瘍穿孔為急診手術的適應證。多發(fā)巨大潰瘍伴幽門狹窄的患者可行擇期手術。手術、燒傷、外傷、腦血管意外等應激狀態(tài)下可以應用H2受體阻滯劑進行預防。
[1]葉任高, 陸再英.內科學. 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 379-380.
[2]成虹,胡伏蓮,王蔚虹. 108株幽門螺桿菌(Hp)菌株的耐藥分析及其對Hp根除的影響.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