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軍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的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被公認, 主要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心室顫動等, 以及其他的心律失常的治療[1]。本文選擇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 觀察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先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所選的8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為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病例, 上述患者均經心電圖檢查和監測后確診, 均為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上述患者心率均在90次/min以上, 表現為快速型心律失常心電圖表現, 如早搏、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同時排除肝腎疾病患者、肺部感染性疾病及肺部慢性疾病患者、洋地黃中毒患者。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男27例, 女13例, 年齡最小為37歲, 最大為84歲, 平均年齡為(61.2±6.8)歲。對照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齡最小為39歲, 最大為82歲, 平均年齡為(60.8±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中, 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前36 h內給予胺碘酮150 mg靜脈注射, 而后給予靜脈滴注, 滴注速度為0.5~1.0 mg/min;36 h后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可給予胺碘酮片口服, 0.2 g/次, 3次/d,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逐漸減量,直到停藥。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給予胺碘酮片口服, 每次0.2 g, 服用1次/d, 服用2~3周后可停藥。如果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仍然存在, 加服胺碘酮片口服, 1次/d, 0.2 g/次, 2~3周后停藥。對照組患者給予2%利多卡因100 mg靜脈推注, 而后給予3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 直達患者心律失常消失后, 給予心律平口服, 每次服用150 mg,每天服用3次, 2~3周后停藥。對于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給予心律平片口服, 150 mg/次, 3次/d, 2~3周后可停藥。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心律失常的改善情況, 觀察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 3 療效評定標準 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后, 患者心律失常的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消失, 動態心電圖監測發現患者心電圖恢復到正常范圍或者顯著改善, 各種早搏、心室顫動等得到有效控制, 療效評定為顯效。觀察組心電圖較治療前有所改善, 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有所緩解, 心電圖沒有恢復到正常范圍內, 療效評定為有效。
1. 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所得的臨床治療效果相關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定:觀察組患者在36 h內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共28例, 占70.0%;治療72 h內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共32例, 占80.0%, 其中2例患者無效,顯效32例, 有效6例, 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患者在36 h內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共20例, 占50.0%;治療72 h內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共24例, 占60.0%, 其中10例患者無效, 顯效24例, 有效6例, 總有效率為75.0%。觀察組在36 h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72 h內心律轉變為竇性心律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導致患者心排出量下降, 引起患者的心室舒張期變短, 而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肌耗氧量, 同時有降低的心肌氧氣供應, 所以進一步加重心肌損傷, 導致心功能嚴重受損。所以積極有效的藥物來改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胺碘酮是Ⅲ類抗心律失常藥, 具有廣譜的抗心律失常臨床治療效果。胺碘酮能夠延長有效不應期, 能夠減慢心房傳導, 也能夠降低房室結傳導, 從而有助于改善快速型心律失常, 在此胺碘酮能夠提高冠脈流量, 有助于改善心肌氧需求[2,3]。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給予胺碘酮后心律失常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 說明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顯著, 值得借鑒。
[1] 于德志,馬俊杰,田建昌.小劑量多巴胺和胺碘酮治療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心房顫動療效觀察. 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3,8(3):663-664.
[2] 宋春麗,徐芳,吉麗. 伊布利特與胺碘酮治療心房纖顫及心房撲動的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21(4):39-40.
[3] 李海林.胺碘酮治療心律失常40例臨床體會. 基層醫學論壇,2013, 20(2):262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