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瞻
1. 1 病因 先天性心臟病是指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導致的心血管畸形。在1000個出生存活的嬰兒中, 發生本病者約6~8名。主要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特別是在妊娠早期積極預防病毒感染性疾病, 避免一些高危因素, 對預防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具有重要意義[1]。
1. 2 種類 臨床上根據心臟左、右兩側及大血管之間有無血液分流分為三大類[2]:左向右分流型(潛伏紫紺型):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右向左分流型(紫紺型):如法洛四聯癥。無分流型如主動脈縮窄、肺動脈狹窄。
1. 3 臨床表現
1. 3. 1 呼吸急促 在新生兒或嬰兒時期, 發現患兒因饑餓迫不及待地求食, 但發現吸吮乏力, 呼吸淺進, 吮奶未完即因氣促而棄奶喘息, 吸幾口就停一下, 感覺很累, 滿頭大汗。
1. 3. 2 反復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這是最常見的癥狀, 因肺部充血, 輕度呼吸道感染就易引起支氣管肺炎, 造成嗆咳,呼吸急促, 有的寶寶在啼哭時聲音嘶啞, 甚至出現心功能不全等癥狀。
1. 3. 3 生長發育遲緩 由于體循環流量及血氧供應不足所致,生長發育比同齡小兒遲緩, 其體重落后比身長落后更明顯。
1. 3. 4 水腫 當發現先天性心臟病小兒, 出現尿少, 下肢凹陷性水腫時, 則表示心力衰竭了,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警示。
1. 3. 5 蹲踞 是嬰兒先天性心臟病法洛四聯癥常見的表現, 當他會行走后, 你會發現患兒活動量不大, 走不遠就感乏力, 自動采取蹲下姿勢或取胸膝臥位, 休息片刻后再站起來活動。
1. 3. 6 昏厥 又稱缺氧性發作, 往往發生在哺乳、啼哭、排便時因缺氧, 突發呼吸困難, 紫紺加重, 失去知覺甚至抽筋。
1. 3. 7 杵狀指(趾) 在法洛四聯癥中經常出現, 因寶寶長期缺氧, 指(趾)端軟組織增生, 使手指、足趾呈鼓槌樣改變,臨床上往往會在嬰兒2~3歲后出現。
2. 1 盡量讓孩子保持安靜, 避免過分哭鬧, 保證充分睡眠。生活要有規律, 動靜結合, 既不能到處亂跑(嚴格禁止亂跑和劇烈運動), 也不必整天躺在床上。
2. 2 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較多, 需保持皮膚清潔。夏天勤洗澡, 冬天用熱毛巾擦身, 勤換衣褲, 多喝水, 以保證充足的水份。
2. 3 患兒宜少食多餐, 需保證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 給予的飲食盡可能多樣化, 針對先心病的嬰兒喂養比較困難, 常常在吸吮時出現氣促, 青紫或大汗淋漓而被迫停歇。在這種情況下, 家長要耐心、細心喂養孩子。在喂哺前先換好尿布、洗手, 喂哺時應抱起孩子, 采取端坐位, 喂哺一側的腳稍抬高, 喂哺后豎起直抱, 頭部緊靠母親肩上, 用手掌輕拍背部, 以幫助咽下的空氣排出, 然后將孩子置于右側半臥位, 以防溢乳而造成窒息, 另外要注意, 奶嘴孔稍大, 以免孩子吸吮費力, 增加耗氧量, 但又不能嗆著孩子。總之, 在喂養孩子的過程中, 應循序漸進, 少吃多餐, 勿進過飽。既獲得足夠營養, 又利于孩子的生長。
2. 4 給予家長心理疏導孩, 子一旦得病, 父母分外緊張, 甚至焦慮。父母的不良情緒, 孩子會受到影響。 因此, 父母不要互相指責和埋怨, 必須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維護正常生活。
2. 5 保持大便通暢, 家長應每天了解孩子排便情況, 排便時孩子不能用力過猛, 3天未解大便, 可用開塞露通便, 平時要給適量的疏菜類粗纖維食品。
2. 6 預防感染, 先心病的孩子本身容易患上呼吸感染性疾病, 容易并發肺炎、支氣管炎、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平時盡量不要帶孩子到人多聚集地方去, 如果家庭成員中患上呼吸道疾病時, 應采取隔離措施。
2. 7 避免情緒激動和大哭大鬧, 先心病的孩子, 如果哭鬧厲害, 家長不要強行拉起, 應讓孩子自然蹲踞和起立。如果孩子哭要找找原因, 根據原因進行處理, 如果孩子白天不哭夜間哭, 就要全面找原因, 必要時找醫生。
[1] 穆傳紅.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護理.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0, 14(16): 103-104.
[2] 張萍.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 中國醫療前沿, 2009, 4(1):116.
[3] 周碧蓉. 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和治療后嚴重并發癥回顧分析. 安徽醫藥, 2007, 1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