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2)
筆者于2012年7月至8月赴德國維爾道應用技術大學參加由德國BSK教育機構主辦的“德國職業教育教學”培訓班,維爾道應用技術大學是德國勃蘭登堡洲最大的公立應用技術大學,位于德國首都柏林附近。維爾道應用技術大學在經濟創新、工業公共管理、應用研究等方面都屬于在德國高校先進水平,在166所應用科技大學中更居前茅。學校獲得的第三方科研經費數近年來每年增加10.5%,其中2006年超過500萬歐元,居德國高校前列。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對德國的職業教育和人文環境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對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教學設施及組織、教學方法、教學師資隊伍及政府與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所承擔的作用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
德國是歐洲國家中物流教育比較先進的國家之一,有大約150家公立和私立機構從事與物流有關的教育,包括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社區大學、職業訓練學校、物流培訓機構等。其中馬格德堡奧托·馮·古里克大學于1997年設立了工業工程中的物流學學位教學,多特蒙德大學于1998年設立了物流學學位教學,通過10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碩士學位;另外,德累斯頓技術大學于2002年設立了運輸與物流歐洲碩士學位教學、漢堡物流學校于2004年設立了物流管理MBA學位教學、杜伊斯堡-埃森大學于2006年設立了物流工程理科碩士學位教學等;德國物流教學的層面包括職業層面、大學生層面、研究生層面、執行層面、資格和培訓層面等。
(1)教育受眾的觀念不同
筆者在近一個月的培訓中,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教育受眾的觀念不同。在德國,教育就像一扇窗,在受教育者的觀念中通常將從事職業教育與從事其它高等教育等同看待,選擇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好比是從不同的窗戶中看到的風景不同,而不會將社會地位甚至牽扯到人格尊嚴的上下與優劣之別。在與德國職業院校學生以及普通工人的交流中發現,職業學校的學生,有些在中學期間是非常優秀的,他們不去選擇大學而是選擇職業院校學習,原因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愛好與人生理想,他們認為職業學校與大學之間各有優劣區別,只是學習內容與社會分工不同而已,整個社會的分工只有崗位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緊密相關。但這些在中國就不同了,傳統觀念使得大學(通常不包含職業教育)所承載的社會意義包含著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之外的許多特定價值,中國傳統觀念是“重道輕器”,普遍認為辦公室工作高貴,所以很多人認為與其選擇好的職業院校不如選擇差的本科,職業院校所招收的往往是高考落榜生,他們的分數比二本線要低許多,中國的職業學校實質上已成為各類大學的“差生收容所”。
(2)法律保障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基礎
在《聯邦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與《手工業條例》的指導下,德國目前具有三個國家承認的物流“教育職業”(職業教育專業),即“儲運與物流營運人員”、“港口物流專業人員”、“倉儲物流專業人員”。德國的法律賦予職業教育證書與普通學歷證書同等的地位。不論要從事哪一行業、哪種工作,德國人最看重的是“工作的資格”,而這種工作資格是需要通過職業教育而不是通過取得學歷文憑或證書來實現的。在我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雖然也制定了物流運輸管理、倉儲與配送、企業物流、國際物流等四個物流職業人才培養指導方案,但沒有從法律層面提供制度保障。
(3)教考分離、職業準入為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提供了保障
為了保證企業引進的員工是合格的,在德國對職業鑒定實行教考分離與職業準入并行的制度,即課程培訓由職業院校或者培訓機構來完成,而考核則由德國工商聯合會進行,德國工商聯合會是德國乃至歐州最具權威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通過該機構的考試所獲得的證書在全球具有通用性,只有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員才能夠獲得相應崗位的入職資格,即職業準入制度。相比我國來看,第一缺乏權威性的職業鑒定機構,以物流師證來說,目前有兩個機構(中物聯與勞動部)都在舉辦;第二物流行業缺乏職業準入制度,從事該行業的員工在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
(4)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
德國的職業教育己形成全員化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從根本上來說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卓有成效,在于已形成了一支能夠得心應手、自如實施職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它承載和保證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精華和總體質量。在職業院校的老師即是教授又是工程師和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主導的應用型研究項目,都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和豐富的經驗,有些同時在企業兼任要職。這在德國職業院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他們在授課過程中不僅介紹自已的研究項目、成果,還將這些內容移入課堂。目前在中國的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較多,社會實踐較為薄弱,能將企業的問題帶入到課堂的就更少。
(5)企業參與教學,校企合作辦學
德國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和企業共同合作,學校的科研方向源自企業的需求,學校的科研成果能夠轉化成企業生產力,成為企業創新和工藝上進一步精益求精的動力。和所有的徳國大學一樣,德國高等職業教育也是以科研帶動教學,讓學校的教學內容始終處在應用科技的前沿,這種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在德國己形成雙方良性的互動。對于企業來說已不是歡迎不歡迎的問題,而是一個共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雙元制。德國的校企合作還體現在企業的廣泛參與,職業院校不需要建設龐大的教學車間和購置整套的設備,由于在德國廣泛的推行雙元制,即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這種形式在教學內容上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它不僅減輕了政府的辦學負擔,而且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1)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以法律保障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首先,從政府層面上,應該通過政策法規、制度措施的建立,促進校企合作的推行和實施,以法律制度引導企業參與辦學,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根據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多少,給予企業適當的補助,對接收實習生多的企業,在稅收上予以減免,其次,企業應當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這樣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還可以保障企業的利益。
(2)以行業通用的職業標準推進物流職業課程改革
職業標準作為一種知識存在的形式,是以工作過程形態為表征的,是“從工作活動本身中獲得的,需要個人深入實際的‘做’的實踐經驗,能為當前高職課程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考。基于職業標準的課程開發是對職業標準的內容體系進行識別和傳遞的一種教學設計程序,基于職業標準的課程開發與非基于職業標準課程開發的區別在于一個是以行業為主導,一個是以教育者為主導。高質量的職業標準一是為課程開發計劃提供了一個依據以及全面、有效、具體的崗位數據;二是可以幫助識別進行課程開發所需的前提信息,提供可認知的技能行為標準,將職業標準與職業教育課程進行整合,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開辟了新的途徑,推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3)以企業的技術與管理發展為基礎,引領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某項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要以企業的科研項目為基礎,引領教學工作的開展,在扎實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及時了解掌握本領域的最新技術發展及相關技能,實現專業教學基礎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擁有碩士學位,但普遍缺乏企業經驗,要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雙師隊伍的建設中,既要注重學歷還應當注重能力,目前我國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學歷偏低,但不乏能工巧匠,他們具備豐富的物流企業工作經驗,熟悉物流行業工作流程,所以我們應當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
德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和不斷改進,取得了很大成功,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我們應該看到由于社會文化環境、社會體制、經濟環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德國的經驗做法,而應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特點,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之路。
[1]關艷萍,田 曉.德國物流高等職業教育之啟示[J].大眾科技,2009(10):161-162.
[2]何先球.中德職業教育比較與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1):89-91.
[3]鐘 靜.德國物流職業教育解析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8(7):92-93.
[4]唐振華.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課程改革策略研究[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