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青 木 陶短房“北京咳”的說法近來引來熱議,有人認為這一叫法會影響北京的形象,有人則認為叫什么咳并不重要,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才是根本。其實,以地名命名某種疾病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很普遍,像“香港腳”、“西班牙流感”、“地中海貧血”等,這些疾病命名背后有不一樣的故事。由于文化傳統與命名緣由不同,人們對用自己家鄉名字命名疾病的態度也有很大差別。不少疾病以歐洲地方命名 “北京咳”這個略帶玩笑意味的叫法已經在外國人中流傳了十余年,近年頻繁出現在國外的旅游攻略中。簡單說,“北京咳”是指一些人來到北京后便會不由自主地咳嗽,離開后咳嗽又自然消失。當然,這種叫法只在民間流傳,并不是正式叫法。 目前國際通用的統一疾病分類標準“國際疾病分類”中允許以地名或人名對疾病進行分類。以地名命名的疾病,大多是因為該疾病源自命名地、在命名地首先被發現,或命名地的疾病發生情況最嚴重、臨床癥狀最典型。比較著名的案例是“德國麻疹”(又名風疹),此疾病最早于18世紀中期由德國的醫生確診。“在歐洲,以地區命名的疾病幾乎與歐洲的歷史并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德國洪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學者洛西奈爾說,“雅典鼠疫”是最早以地名命名的疾病之一,可以回溯到公元前429年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當時,一場瘟疫襲擊了與斯巴達軍對峙的希臘最大城邦雅典。不過,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現已否定了“鼠疫說”,認為是天花或斑疹傷寒,或是二者同時爆發,導致大量傷亡。 公害性疾病水俁病,是以地名命名的疾病中最出名的一個。水俁病,是指環境中含有過量的汞,導致當地居民出現汞中毒癥狀,此病1956年首先在日本熊本縣水俁市被發現,故而得名。“地中海貧血”是一種發病于地中海沿岸的遺傳性疾病,因地域特征明顯而得名。“馬爾堡病毒”是一種病死率高達88%的疾病。1967年,德國馬爾堡市首先爆發出血熱,導致7人死亡,直接染病的人多是因為接觸了當地實驗室內染有該病毒的非洲綠猴,該病癥因此以馬爾堡命名。“西班牙流感”其實很冤 也有一些地方蒙受的是不白之冤。比如,“香港腳”是一種常見的腳氣病。據說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占領香港后,每年都派遣軍隊來港。香港的夏天十分濕熱,部分整日穿長靴的士兵足部長出很多細小的水泡,奇癢難當。由于歐洲醫生并沒有見過這種怪病,誤以為這種皮膚病是香港特有的流行病,因此賦予其這一俗稱。 風馬牛不相及的是“西班牙流感”。這場大流感在1918—1919年肆虐全歐洲,感染者達6億人,導致5000萬人死亡。實際上,這次大流感是由參加一戰的美國士兵、勞工攜帶到歐洲的,盛行于整個歐陸乃至全球。發源地不是西班牙,感染最多、死亡人數最多的也不是西班牙,卻被叫了大半個世紀的“西班牙流感”。究其原因,有分析認為,一戰期間,全世界的情報都受到審查,而西班牙是中立國,大流感的信息沒被西班牙封鎖,而且從這里發出更值得各國相信。因此大流感逐漸被稱為“西班牙流感”。馬爾堡用時間洗刷影響 用地名命名疾病往往含有貶義,一些國家對此十分反感,如印度就曾向世衛組織交涉,要求不得以印度地名命名新發現的病菌。H1N1流感2009年從墨西哥開始傳播,并迅速波及北美和世界,一開始許多人將之稱為“北美流感”,結果引發美國強烈反應,最終以世衛組織出面“正名”為“甲型HIN1流感”而了結。 也有的地區刻意將這種“資源”做足做透,為桑梓造福。如水俁原本是日本不出名的小城,自水俁病曝光后享有了“國際知名度”,當地人一方面精心治理環境,讓昔日的污染城變為環境清新的新城。另一方面借“國際知名度”向全世界游客推介溫泉等旅游拳頭產品,甚至水俁病本身也被開發為觀光資源,當地的水俁病資料館是重點推介去處。 德國馬爾堡衛生局的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被命名“馬爾堡病毒”從短期看對該城市影響很大。當時這一名稱隨著媒體的報道傳到世界。這座歷史名城頓時成了孤島,人們擔心染上病毒,外國游客來得很少。在查清原因后,政府部門加強了各方面保障,逐漸消除了負面影響。從長遠看,被命名并沒有太大負面影響,相反,小城借此聞名天下。馬爾堡大學在校生斯戴凡說,他更把“馬爾堡病毒”當作科學名稱看待,就像很多疾病以科學家名字命名一樣。洪堡大學教授洛西奈爾說,現在,世界各國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越來越重視疾病命名的后果,擔心影響當地旅游、吸引投資等。今后,以地方命名疾病名稱應更加謹慎。▲
環球時報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