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靖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脾常不足”首見于萬全《育嬰家秘》,萬氏受前人學術思想啟發,據古不泥,首創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不足”五臟有余與不足的理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后世多根據“脾常不足”理論指導臨床兒科疾病治療。現對“脾常不足”理論聊陳管見。
“脾常不足”的不足異于《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真氣奪則虛”,并非指正氣虧虛,而是由于小兒生長發育的不完全所導致的脾胃薄弱。脾常不足是小兒臟腑生理特點的反應,既包含了形態不足,又包括了功能的不足。
吳鞠通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體內臟腑發育“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程明等[1]認為中醫之脾臟包括脾胃在內的相當于西醫除肝、膽外整個消化系統器官。嬰兒時期胃的賁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胃呈水平位,腸道較長、協調能力差,小兒唾液、胰液分泌相對不足。這從西醫解剖學的角度反映了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證實了“脾常不足”為小兒生理特點。
《育嬰家秘》曰:“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小兒初生,水谷精氣不足,脾胃薄弱,而致脾不足。快速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而薄弱的脾胃運化功能與之不相適應、供不應求而出現了脾常不足的表現。再加上小兒神識未發,飲食不知饑飽,父母愛兒心切,過食或早食肥甘厚味,加重了脾胃運化負擔,而致脾胃功能不足。
1.脾失統血。小兒過食寒涼易傷脾陽,而致中氣不足,氣虛無力攝血,血液妄行而致血證。脾受損,其生化血液功能又減弱,不能及時供給,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小兒血證遷延難愈。孫浩老師[2]認為,小兒慢性紫癜多與脾不統血、脾常不足有關,臨床主張治脾為主,以歸脾湯加減治療,大多取得良好療效。
2.脾病及肺。五行中肺脾為子母之臟,土生金,脾為肺之母,脾虛易導致母病及子。小兒脾常不足,易被飲食、濫用西藥所傷,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不布津,痰濕內生,蘊于肺絡,肺失宣降,氣機不暢,而致咳嗽。張立秋等[3]臨床治療小兒咳嗽體會到,脾肺為母子關系,脾虛易致子病,故認為久咳脾肺俱虛,治療當補脾而益肺,藉土氣以生金。徐蕾等[4]認為,小兒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病根源也為脾虛,脾虛則致肺虛衛弱,而肺主皮毛,水濕泛于肌膚,故易感邪而發病,治療多以健脾化濕、清脾利濕之法。
3.脾病及腎。腎為先天之本,賴后天之本脾的滋養。脾病易致腎失養,而耗損腎中先天精氣。《黃帝內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脾轉運水谷精微,營養全身臟腑,具有調和五臟陰陽之功。王寧等[5]認為脾與腦也有密切關系,脾失健運,氣血津液生化不足,則髓海不充,真氣不足,腦失所養而出現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脾失升清,清陽不升,則腦氣失養,九竅不利而見健忘、頭昏、眼花、耳鳴等。故在臨床中運用針刺從脾論治小兒腦癱,重益氣健脾升陽。五行之中,脾腎相克,脾虛則土不能克水,而致腎水泛濫,水濕內停,三焦氣化失司,水液輸布失常,泛溢肌膚發為水腫。李少川教授[6]集臨床五十余年的經驗提出“腎病治脾”的學術思想,認為其主要病機為脾虛濕困,健脾利濕為治療大法。
脾為中土,以生萬物,脾胃功能失常會導致百病蜂起,變生他病。“脾常不足”雖為小兒生理基礎,但顧護不當,易轉化為病理基礎,重視“脾常不足”理論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小兒脾胃薄弱,治病用藥時不可過于峻猛,切忌攻伐太過,宜緩宜輕,時刻注意顧護脾胃之氣,“脾旺則四季不受邪”。小兒生長發育中飲食不能自節,寒溫不能自調,大人要幫助其做好科學的喂養調護,遵循乳食貴有時、有節的原則。后天之本無恙則是小兒正常發育的基礎。
[1]程明,胡玲,勞紹賢.脾胃學說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5(3):255-258.
[2]高軍,孫浩.孫浩老師從脾論治小兒慢性紫癜經驗[J].新中醫,2012,44(10):153-154.
[3]張立秋,宋長艷,徐薇薇.從脾論治小兒咳嗽的臨床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09,1(3):275-276.
[4]徐蕾,廖志敏,艾儒棣.“脾常不足”在小兒過敏性皮膚病中的應用[J].四川中醫,2009,27(4):22.
[5]王寧,于海波.針刺從脾論治小兒腦癱理論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8):40-41.
[6]向陽,孫希煥,李少川.從脾論治小兒腎病綜合征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1994,21(5):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