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李惠斌 溫速女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5)
中醫養生具有很長的歷史,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穂1]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贝颂幍摹暗馈保褪丘B生之道。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于能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歷代養生家由于各自的實踐和體會不同,他們的養生之道在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等方面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釋家養生和武術家養生之分,他們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如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飲食養生強調食養、食節、食忌、食禁等;藥物保健則注意藥養、藥治、藥忌、藥禁等;傳統的運動養生更是功種繁多,如動功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保健功等,靜功有放松功、內養功、強壯功、意氣功、真氣運行法等,動靜結合功有空勁功、形神樁等。無論選學哪種功法,只要練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壽延年之效[2]。針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顯著。諸如此類的方法不僅深受中國人民喜愛,而且遠傳世界各地,為全人類的保健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醫養生學對人類防病治病、延緩衰老、提高人口素質、加速人類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正為龐大的醫療費用開支而頭痛之際,中醫養生在減少醫療費用、減輕財政壓力方面亦具有極大的作用。中醫養生學提倡未病先防,強調修身養性,動靜結合,飲食調理,同時還講究四時不同的養生方法,并輔以藥物、食療、針灸等手段從而頤養天年[3]。
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養生的理念順應了時代的要求?,F在有很多人開始練習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保健功法,另外人們對很多滋補品的需求大大提高,這些因素都為中醫養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和條件。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思想是強身防病,強調正氣作用,防微杜漸治未?。话盐丈徒】档恼w觀念及辨證思想;重視心理因素貫穿始終;把人類、社會和環境聯系起來,去理解和對待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當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主要任務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其特征是從治療擴大到預防,從生理擴大到心理,從個體擴大到群體,從醫院擴大到社會[4]。當前首先要處理好醫療和預防的關系,把整個衛生事業納入預防的軌道,推行“三級預防”。在“三級預防”中,一級預防是最積極的預防,是社會預防的主干,是預防的前沿,其基本思想是防患于未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增進健康和采取特殊的預防保健措施。中醫養生學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科學發展的思維方法是一致的,中醫養生學將在今后人類防病保健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5]。
中醫養生學著重研究和指導常人的保健問題,它的基本任務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全面地、系統地發掘、整理、研究、總結、提高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對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其實質;三是針對當前人們面臨的新問題,結合現實情況,提出新理論,創立新方法,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使之成為個體養生和群體保健的指導原則。中醫養生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無缺,如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使其內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化,尚需作深入的探討。此外,還有很多散在民間的養生經驗方法和措施,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6]。所以,我們不僅要把古人養生的寶貴遺產很好地繼承下來,并且在養生實踐中,運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醫養生學,把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1世紀人類將迎來生命科學變革的時代,“有病求醫”變成“預防為主”,人類不吝為健康投資,保健品市場將風光無限,藥食同源的“食補”、“食養”、“食治”的滋補品,不僅適合于中國人一貫的健康理念,而且順應世界回歸自然的新趨向。中醫養生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時尚,人們追求健康,注意保健的意識越來越強,所以中醫養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從出現到不斷向前發展,經歷了很多的考驗與認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中醫養生并且用親身行動投入到養生健身中,中醫養生的思想順應世界回歸大自然的新趨向,中醫養生將在未來疾病的預防和健康保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劉占文.中醫養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林乾良.養生壽老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2.
[4]蘇靜.中醫養生理論在全民健身中的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6):121-122.
[5]孫得利.淺談中醫養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2):101.
[6]李付英,馬萍.中醫養生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國醫論壇,2010,2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