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紅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中心衛生院,236835)
患者,男,13歲,2012年8月3日初診。主訴:心下痞悶伴納差近4個月。
病史:患兒母親代述,患兒納差、心下痞悶數天,4月16日到某鎮中心衛生院兒科治療。40余天住院3次效果均不佳,后轉入某市人民醫院門診治療月余不見好轉,醫生建議到省城醫院診治。患兒在省級醫院被確診為HP感染性胃炎伴重度膽汁反流。
相關資料:乙肝兩對半、血常規、大便隱血試驗均正常。B超示肝、膽、脾、胰、腎均未見明顯異常。胃鏡示HP感染性胃炎伴重度膽汁反流。
治療藥物:以往所用藥物,患兒母親敘述不清,刻下用藥為替硝唑和奧美拉唑兩種。但患兒服后主癥加重并伴嚴重惡心、嘔吐,遂停藥。經別人介紹,來我院中醫門診就診。
患兒營養一般,心下痞悶、納差,口干不欲飲,上腹部按壓微痛,大便干,尿微赤,舌淡紅,苔黃厚膩,脈滑數。中醫辨證為脾虛兼痰熱。處方為: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黃連3g,瓜蔞30g,貝母10g,膽南星10g,枳實10g,大黃5g(后下),炙甘草10g。5劑,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ml,分4次飯后1h溫服。同時囑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不宜過飽;忌辛辣油膩生冷之品。8月9日二診:患兒大便已通,舌苔稍退,余癥略有好轉。但患兒母親既驚喜又著急,因耽誤患兒上學數月。遂針藥并用。上方去大黃,瓜蔞改為15g,加柴胡5g,蒲公英15g,代赭石10g(先煎)。7劑,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同前。針刺:取雙側內關,直刺0.5寸,平補平瀉法。腕踝針療法:針雙下1區。每日1次。由于患兒畏針,在針刺上穴的同時,點按雙側足三里、三陰交、豐隆三穴,以輕微酸痛為度,每穴15min左右。8月17日三診:患兒癥狀明顯緩解,效不更方,治療同上。9月1日四診: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調整處方為:黃芪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蒲公英15g,炙甘草10g。10劑,以資善后,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HP感染引起的胃炎感染力強。西醫認為,有活動者應給予滅菌治療。雖然滅菌藥物對殺HP療效較好,但副反應多,包括納差、惡心、嘔吐、腹瀉等,不易被部分病人接受。若適當運用中藥治療,不但可緩解滅菌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而且還能增強殺菌效能。中藥對改善患者的體質也有較好作用,尤其是脾虛明顯者。但服藥方法很重要,在臨床上凡遇胃腸功能虛弱的病人,中藥皆宜飯后少量多次服用,方能取得應有療效。否則,反而使部分病人癥狀加重,誤認為藥不對癥。若伴膽汁反流者,可酌加疏肝利膽、和胃降逆的藥物予以治療。本患兒痰熱較重,在辨證與辨病的基礎上,中醫藥治療此類病癥有明顯優勢。針藥并用能使療效增強,若遇小兒或畏針患者,可使用腕踝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