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吉林省吉林市中醫院,132011)
闌尾是處于右下腹、盲腸末端的一個廢用性器官,因糞石梗阻、淋巴管增生或寄生蟲侵入等原因導致感染時則易發生闌尾炎。根據闌尾炎病情緩急輕重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慢性闌尾炎屬于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多在急性闌尾炎炎癥消退以后發生[1],但終因癥狀、體征的臨床表現不甚典型而導致誤診率相對較高[2]。關于本病的治療,西醫較為傾向于手術配合抗感染治療。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慢性闌尾炎56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治療及護理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闌尾炎患者112例,其中男76例,女36例;年齡24~66歲,平均(43.7±19.8)歲。所有患者均為急性闌尾炎發病初期未及時治療而發展為慢性闌尾周圍膿腫,臨床表現為:既往有右下腹疼痛反復發作病史,查體見右下腹壓痛(固定),除外其他疾病導致的右下腹疼痛,其中伴有不同程度惡心、腹脹、嘔吐者16例,伴有體溫升高≥38℃者11例。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尿常規檢查示少量紅細胞及白細胞。腹部平片可見盲腸擴張及液平,腹部超聲檢查示闌尾腫大或闌尾周圍膿腫。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將上述所有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入院完成相關輔助檢查后,給予靜脈輸注抗生素治療及相應對癥支持治療。抗生素用藥:頭孢曲松鈉2g+慶大霉素24萬U+甲硝唑1g,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無明顯發熱、食欲尚好者每日輸液量1 000~1 500ml。發熱較為明顯、食欲較差者每日輸液量2 000ml左右。
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加用中藥方劑治療。對于濕熱內蘊、發熱惡心、胃納較差,苔白厚膩,小便微黃,大便干結,脈弦滑數者,給予紅藤煎劑與平胃散加減進行導滯舒化、行氣化瘀治療。對于腹痛、苔薄白膩、脈濡數遲緊、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等寒濕夾瘀血者,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散與紅藤煎劑加減治療。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白細胞及治療前后腹部超聲檢查情況變化。
一般護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入院宣教,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點及效果,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和鼓勵,以取得患者配合。囑患者臥床休息,取半臥位,行飲食控制,保持病室內空氣流通,囑患者及家屬避免喧嘩,保持安靜、整潔。根據具體病情遵醫囑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嚴密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的變化,記錄大小便次數、性狀,注意患者舌苔及精神狀態的改變。入院后做好患者各項血、尿、便標本的送檢,并輔助患者完成各項相關輔助檢查。遵醫囑執行補液、對癥處理等各項治療。
中藥的煎制:中藥方劑需現配現用,每次可將全天用藥煎制完成,夏季氣溫較高時,可將中藥分2次進行煎制。一般每次煎制時,一劑中藥可文火煎制3~4次制成可飲用的湯劑。將上述湯劑分為2~3次趁溫熱時服下。藥物煎制及服用過程中應注意藥物煎制、盛放器具的衛生消毒[3]。
中醫藥治療護理:中藥方劑服用期間,患者可能出現持續性下腹疼痛或褐色稀便,告知患者此為服用中藥的正常反應,一般在開始用藥3~4d后上述癥狀、體征逐漸緩解,尿量逐漸增加且顏色變淺。闌尾區觸診可見包塊體積減小,患者體溫降低,舌苔轉紅潤,患者精神狀態及食欲均好轉。若發現患者治療期間腹痛較前加重或減輕后再次加重,右下腹包塊體積擴大、體溫不降反升等,應及時通知患者停止用藥,并通知醫生同時配合進一步處理[4]。
飲食指導:所有患者均進行飲食控制,初期食欲不佳時應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隨著治療的進行,食欲逐漸好轉后,可逐漸增加新鮮果蔬、瘦肉、雞蛋等,但應少食多餐,避免消化不良。
基礎護理:患者入院初期可因疾病本身或發熱等導致精神狀態較差,發熱、腹瀉患者出汗較多,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及家屬注意保持個人及起居衛生,對于出汗較多患者,應勤換被褥,重點注意口腔、皮膚的清潔,以對疾病的恢復及治療效果起到較好的保證。中藥服用時藥液的濃稠度、溫度、藥液量等均應向患者及家屬耐心示范指導,并囑患者服用中藥期間禁飲茶水、糖水、牛奶等,以防腹瀉加重,并進行跟蹤,直至治療結束[5]。
療效判定標準[6]:患者腹痛、腹脹、右下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癥狀體征消失,血白細胞、體溫正常,腹部包塊、粘連消失、腹部超聲檢查腹腔無明顯異常為治愈;腹痛、腹脹、右下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癥狀體征明顯較前減輕,血白細胞、體溫降至正常為好轉;患者上述癥狀體征未見明顯好轉甚至加重,或出現彌漫性腹膜炎者為無效。
結果:觀察組治愈26例,好轉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治愈18例,好轉20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67.9%。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1)。
慢性闌尾炎在臨床較為常見,常規西醫抗生素在長期的臨床治療中已證實可有效殺滅病原體,控制病原體繁殖;外科手術可將化膿病灶清除,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在中醫理論中,本病屬于“腸癰”范疇,是一種熱證、實證,其病機主要是濕熱內蘊、毒瘀內積、氣滯血瘀、腸絡不通所致,而中醫治療則應以清熱解毒、化瘀行氣、通里攻下為主進行辨證施治[7]。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與僅給予西醫保守治療進行對比發現,中西醫結合有效率顯著優于單純西醫治療。治療過程中通過合理的一般護理、基礎護理、中藥煎制指導、飲食指導等護理措施,使患者能夠以較為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療,降低了治療過程中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了治療效果,同時使患者更好地認識了中西醫結合的優點[8]。
[1]覃興尤,李智勇,陳衛民,等.慢性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切除闌尾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內鏡雜志,2008,14(5):539-541.
[2]鄭濤,朱先進,馬國林,等.慢性闌尾炎的影像診斷[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0,24(6):347-348,363.
[3]王新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闌尾炎[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2):48-49.
[4]劉會芳.清潔灌腸治療慢性闌尾炎的療效與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9):129-130.
[5]劉玉俠,王鳳娥.47例慢性化膿性闌尾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和護理[J].天津護理,2009,17(6):329-330.
[6]夏吉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闌尾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164-165.
[7]王建華.中醫辨證護理對急性闌尾炎患者協同增效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2,25(5):98-100.
[8]胡錦.35例慢性化膿性闌尾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和護理[J].中外醫療,2010,29(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