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華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牙克石022150)
中華民族的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其精髓滲透進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從內心到氣候、從飲食到起居,都有著非常廣泛的養生之道。但隨著科學進步與人們思想觀點的變遷,傳統養生文化逐步淡出人們的生活,甚至開始遺忘。
中醫的養生學說源遠流長,涵蓋了精神、環境、氣候、飲食、起居、服藥等諸多方面。我認為養生應該從中醫的“三因學說”全面考慮,三因學說是指人所以不健康、生病是有三類原因,即內因(精神、情志)、外因(環境、氣候)、不內外因(飲食、起居、工作、勞動、鍛煉)。從完整的意義上說,以“三因學說”來考慮養生才是真正的談養生,這點在中醫學理論上、經典上都有相關的重要論述。
隨著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發展的需要,孕期的全面指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科學系統的孕產期指導有利于優生優育的整個過程。結合中醫養生學及傳統的孕期保健觀,科學全面地指導孕產婦更具有實際的意義。
中醫養生學認為,優生優育應分階段因時制宜、精心調養,孕胎前男女雙方應調理元氣,在精血充盈的情況下懷孕;在妊娠期間應合理搭配飲食,保持心態平和,從身心兩方面精心呵護、細心培育,保證胎兒的健康成長。
中醫養生學認為,孕胎前男女雙方應調理元氣,在精血充盈的情況下懷孕,即預養。“預養者,調元之意也”(《育嬰家秘》卷之一)。調元即調理元氣。調理元氣是孕育健康胎兒的前提,因為胎兒來源于父精母血,故調元之意在于調理父精母血。在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的“身體的形成”中就有“父母精血無病失及五源(五元)聚集相結為胎因”,強調父母精血的健康及五源的齊備。認為五源“缺土則不生,缺水則不成形,缺火則不成熟,缺赫依(氣)則不活動,缺空則不發育”,精血、五源任何缺失都不利于胎兒的發育。《廣嗣紀要》之“調元篇”云:“男當益其精而節其欲,使陽道之常健,女當養其血而平其氣,使月事之時下,交相培養,有子之道也。”即男女應節制欲望、平調氣血以益精養血,為正常孕育胎兒做準備。故孕育胎兒必須以男女雙方精血充沛為前提,任何一方不足都有可能導致不孕,如男子精盛,女子陰血不足;男子精不足,女子血盛都可致終身無子。
因此,男女雙方在調理元氣的基礎上,節制欲望以養生,才能固護元氣;選擇合適身心健康的配偶,為孕育健康胎兒奠定基礎。
中醫有“十月懷胎”之說,藏醫則更為具體地將胎兒發育的過程劃分為38周,把這38周又分為早期、魚期、龜期、豬期和預備期五個階段,并對每一周、每個階段胎兒的發育進行了詳細描述,并對養生和飲食、起居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注意事項。
中醫養生觀中胎養至關重要,有“胎養者,即保胎之道也”,“胎養以保其真”之說。因此,在妊娠期間子在母腹中,依賴孕婦營養,隨母聽聞,所以胎養首先應重視孕婦的行為修養,給予胎兒良好的胎教。在行為上應行坐端嚴,耳不聞非言,目不觀惡事;在性情上應保持隨和愉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并通過多讀詩書、多聽禮樂以陶冶性情。這種重視孕婦品德修養、注重良好的胎教思想在當今仍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借鑒作用。因為孕婦給予胎兒的不僅僅是營養,更應給予胎兒良好的行為修養,所以孕婦更應注重品行培養以保證胎兒的身心發展。
其次,胎養應注意調理孕婦的飲食起居。藏醫學的孕婦飲食起居養生可分為日常的起居行為、季節性起居行為、臨時性起居行為,對孕婦起居到飲食的合理搭配及禁忌都有明確的要求。中醫學養生觀認為,孕婦應“調喜怒,節嗜欲,作勞不妄”,慎四時起居,謹防風、熱、寒、濕等四氣傷及相應的臟腑,導致機體難以為胎兒提供氣血;和五味、節飲食,為胎兒提供全面的營養;暢情志,謹防怒、喜、思、憂、恐等情志太過而影響氣血流通。否則會因飲食起居不當致“內不足以守中,外不足以強身”,影響胎兒健康成長。
再次,胎養應注重孕婦的用藥禁忌,盡量少服用藥物以防動胎氣。孕婦若有疾病也應以和胎為主,中病即止,勿過用,宜以柴胡和胎飲(柴胡、黃芩、白術、當歸、白芍、陳皮、甘草、紫蘇)調理。一些中醫名家認為,妊娠后期,即八九月間,宜服丹溪達生散(大腹皮、人參、陳皮、白芍、白術、當歸、甘草、生姜、大蔥)以行氣養血活血,以避免難產之癥,并根據四時加減用藥,如春加防風、川芎,夏加黃芩、黃連、五味子,秋加澤瀉,冬加砂仁。這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綜上所述,中醫養生學的理論非常豐富,我們應該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結合養生學進行指導,更有助于胎兒和孕婦的健康。在指導孕婦的過程中,預養以培其元關鍵在于加強男女雙方的身心調養,以調理精血,保證父精母血充沛以孕育健康的胎兒。胎養是孕婦妊娠期間的日常行為規范,孕婦只有加強品行修養、調理好飲食起居、謹記藥物禁忌、心態平和才能生出身心智健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