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化館 廣東蕉嶺 514100)
群文創作輔導是群文工作重要內容。擔任過群文創作輔導工作的人都知道,群文創作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時期,群文輔導干部每天面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群眾,必須自覺認真履行職責,用心、用情、用能地輔導好群文活動,用好文化惠民政策,推動當地群眾文化的開展,為發展和繁榮黨和國家的文藝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本人通過總結實際工作經驗,認為要做好群文創作輔導工作,要努力做好如下三點。
當前,開展群眾文藝創作活動,仍面臨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我縣重點群文創作作者隊伍弱化的傾向,這些年來我們雖然加強了對作者隊伍的培養和扶植,但由于群文文藝創作比較艱辛,出好作品難,作品如果不能在省市評比中獲獎,就沒有出路,難獲經濟利益,對業余作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另外,還一部分有實力的作者因工作調動或者退休等原因而退出了群文創作隊伍,削弱了創作隊伍的力量。剩下的創作隊伍,有些年紀偏大,有些來自農村、企業基層,生活比較艱苦。不能盡心開展創作。
針對這種狀況,要改變現狀,輔導干部要在取得上級領導的支持下,與群文作者交上朋友,洞悉他們的參與群文創作真實心態。個人的體會是,群文作者對群文創作非常熱愛,對回報要求并不高。所以,輔導干部首先要當好服務員,為群文作者創造良好的創作氛圍,拓展創作空間。在利用好經濟獎勵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感情紐帶的作用,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朋友,加溝通和聯系。比如我縣有一個農民作者,子女在外面打工,自己孤身一人,他的情感“貧困”更甚于經濟貧困,我們便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經常跟他聯系,平時的一個電話問候,節假日的上門拜訪,都是我們情感“輸血”的有效方式。受到感動,這位作者創作勁頭十足,每年都要為我們創作二部小戲。2011年,他創作的小戲《沉重的囑托》獲廣東省群文創作一等獎、梅州市一等獎。就是靠情,靠真誠,把一批肯干作者穩定下來。
有了一批穩定的作者,發展和壯大群文創作隊伍,成了重中之重。我們著重把那些有潛力、有基礎的業余作者培養成群文作者。經常向他們贈送資料、作品,請他們觀看戲劇節目,調動他們對戲劇的興趣;請他們參加縣、市的戲劇培訓學習,提高戲劇創作水平;還邀請他們參加我館的作品研討會,增加他們對戲劇創作的認識。我們用了四年的時間,挖掘和培養了四位中青年戲劇作者。其中一位女作者不負眾望,創作的作品因其靈氣獲得市專家的好評,2011年還獲得省二等獎。現在,我縣的群文創作隊伍已經穩定的在8人以上,為我縣群文創作多出作品、出精品打好了基礎。
做好群文創作輔導工作,不能只停留的服務角色這一層面上。也就是說,輔導干部如果對群文創作是“外行”,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好職責,也不能與群文作者形成藝術創作的默契,無法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工作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開展群文創作輔導過程中,一方面,拜群文作者為師,不恥下問,經常與他們交流創作經驗;一方面,廣泛閱讀文藝作品,以書為師。尋求藝術創作的門徑,掌握創作的規律。經過一番的努力,逐漸悟出了創作的奧秘。實現了兩個轉折:在輔導作者、開展創作交流中,群文作者對自己的意見由敷衍、到發生激烈爭論,最后到認真聆聽,真正被作者所看重;在創作上,也收獲了一些成績。2012年自己輔導演出的《山村夜話》參加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調演,獲得金獎。
近幾年開展群文創作,我個人深深體會到,黨委和政府是我們群文工作者的大后臺、大靠山,沒有上級領導的支持、激勵和幫助,群文創作輔導可以說是寸步難行。要搞好群文創作輔導,就要堅持“三度”。一是要自覺保持政治高度。要確保我們的思想始終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藝術創作現在提倡接地氣,那么,我們基層的群文工作者,就要接“天氣”,時時掌握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領會黨的文藝政策,堅持二為方向,才能準確生動地把國家層面的精神傳遞給百姓群眾。二是要刻苦探索群文創作的深度。一方面,我們要自覺地加強群文創作藝術修養的學習與磨練,掌握技巧,為了創作精品打好基礎。一方面還要緊跟時代的節拍,貼近生活,掌握源泉,使作品符合時代風貌和人民群眾的要求。三是要保持群文創作的熱度。群文創作與其他藝術創作并無不同,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十年板凳冷,不追逐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真正為群眾著想,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群文工作者最需要也是最主要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