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春 (衡水市群藝館 河北衡水 053000)
近年來,衡水市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多方努力,目前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已建立并運轉正常,但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全市11縣(市、區)508個幫扶村中有493個幫扶村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占總數的97.0 %,設備配送率達100%,優秀率達48.3%。2010年至今新建了衡水習三內畫藝術博物館、安平臺城村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博物館、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使我市的博物館由原來的桃城區法帖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2個增至5個。全市11縣市區及濱湖新區共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14個,截止2012年3月31日, 7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總占地80393.8平方米,總建成面積25979.5平方米,文化活動用房19265.25平方米。組建完成縣級數字影院11家,農村電影放映隊數百個,配備數字放映設備數百套。截止至2012年初,全市共建設完成新農村書屋2374家。
二是文化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全市縣鄉在編文化從業人員已超過400人,基本可以滿足正常運行需要。為提升隊伍綜合素質與業務能力,市、縣(區)文化主管部門計劃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圖書館長、文化館長、站長培訓班、外出交流考察等活動,以此深化認識,轉變觀念,增強能力,為文化設施的健康有序運行提供人才保證。如桃城區、冀州市、故城縣三區縣注重文藝人才的管理機制建設,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外“引”與內“建”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構建了縣、鄉、村三級文藝網絡體系,形成了城鄉互動、鄉村聯動的文化氛圍。通過面向社會招聘,吸引高水平的專業文藝人才落戶。
三是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衡水大舞臺”露天劇場經常性文化惠民活動的引導下,通過“文化進社區”“電影進農村”“圖書送學校、農村”、輔導鄉鎮、村、部門開展各類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打造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品牌,如衡水市元宵節鼓王大賽、“衡水大舞臺”經常性文化惠民活動、景縣“鄉村流動大舞臺”、棗強縣大營皮草文化節、武強縣舉辦的中國吉他文化節、國際麥田音樂節,冀州舉辦的“田園棉”杯民間手工技藝展演大賽、三皇炮錘武術大會、“百鼓擂鳴”花會匯演,桃城區舊城村寶云廟會;故城縣民間藝術節、在這些活動的帶動下,各縣市區圍繞地域文化特色,組建基層民間文化組織,如深州“百花藝術團”“文化大舞臺”;桃城區書畫社、河沿鎮鑼鼓隊;阜城康樂評劇社、王集獅子隊;饒陽縣夕陽紅老年文藝宣傳隊、里滿鄉業余戲劇團、留楚鄉戲迷協會、饒武書法社等群眾文藝組織。武強縣孫莊鄉文化站創辦的鄉村大戲臺等,已形成地方文化品牌,深受基層農民群眾歡迎和喜愛,贏得眾多榮譽。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提升了群眾的欣賞水平,淳化了社會風氣,使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升。
一是對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需進一步提高。目前,有的基層領導同志仍存在著重經濟工作輕文化建設的觀念,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錢的事業,產生不了經濟效益,導致有的區縣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農村電影放映配套資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設進展緩慢。有的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就是組織唱歌、跳舞、搞活動,存在著完成任務的思想,沒有放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高度去認識,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少長遠的規劃。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不健全。一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成認識不統一,全市各縣市區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理解不一,在資金投入、活動開展上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二是運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的文件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建設和管理,沒有形成系統化、長效化的財政投入機制、運行保障機制、人員培訓機制和服務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發揮和進一步發展。
三是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缺乏。一是仍有少數區縣沒有按照要求,配齊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二是基層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職,人員借用現象突出,據不完全統計,鄉鎮文化站人員挪用率達80%以上。三是縣級文化館工作人員日趨老齡化,新生力量不足,以縣級文化館為例,全市11縣市區文化館共有編制136,實有在編人員123人,空編13個。人員平均年齡最低的兩個館為冀州市文化館(18人,平均年齡35歲),安平縣文化館(15人,平均年齡36歲);最高的為武強縣文化館(11人,平均年齡53歲),其余8個文化館人員平均年齡均在40歲至50歲之間,人員結構老化,專業技術人員老中青斷檔嚴重,使大多數文化館活動缺乏創新,沒有生機與活力。四是基層文藝創作、展演、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缺乏;全市11縣市區文化館,專業創作人員總計只有5人,占總人數123人的4%。而比重最多的專業為聲樂30人、占總人數的25%;作品推陳出新后繼乏力;群文精品創作壓力重重。
(一)切實轉變觀念,加強認識。一是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建議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發改、財政、建設、民政、文廣新等部門協作,各區縣政府配合,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科學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地推動全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重點對硬件建設情況、配套資金落實情況、工作人員配備情況、運行和管理制度建設情況、活動開展情況等進行考核。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人力保障。加大招聘專業文化人才尤其是創作人才的力度,提高專業創作人才在文化人才隊伍中的比例;要通過出臺政策,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層公共文化事業,提高基層公共文化從業人員積極性;要通過培訓,提高基層公共文化從業人員業務素質,造就一批基層文化骨干,培養一批文化活動熱心人。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落實鄉鎮黨委、政府分管領導責任制,逐步解決綜合文化站人員兼職過多,專干不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