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峭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寧夏營口 115000)
郭小川(1919—1976),河北豐寧人,從中學的時候開始了自己的創造,1937年在延安擔任王震將軍的秘書和豐寧縣的縣長;1949年跟隨軍隊到中南地區工作,在50年代中期就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秘書長等職務。還曾與陳笑雨、張鐵夫以“馬鐵丁”作為筆名編寫過大量《思想雜談》,內容接近現實,充分的體現了青春活力與革命激情,引導讀者辨明是非,建立革命的人生觀,面向新時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1955年郭小川面向詩歌創作,他的作品有《投入火熱的斗爭》《向困難進軍》《致青年公民》等組詩。郭小川的抒情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治的抒情詩,詩里面充滿了豪蕩不羈的氣概,用濃厚的熱情,激勵了政治,他的代表作是《致青年公民》組詩,詩歌里面他說道:“我的詩句是戰鼓/要永遠永遠/催動你們前進。”另一類是面向現實生活的抒情詩,寫的題材很廣泛,代表作有《致大海》《望星空》,也有《鄉村大道》《祝酒歌》《秋歌》等。這幾篇代表作雖然寫的是現實的生活抒情詩但是讀者也可以了解到郭小川對政治的熱情,了解到抒情主人公的革命精神和一個共產主義者的胸襟。
賀敬之(1924一 ),山東嶧縣人。1938年跟著就讀學校漂泊到湘北等地。1940年來到延安,就讀于魯迅藝術學院。1942年和丁毅等人一起創作新歌劇《白毛女》,產生很大的影響.建國后擔任全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等。作為社會主義現代詩人,接近現實生活的詩是《回延安》,從50年代到60年代,他還發表了《放聲歌唱》《雷鋒之歌》《桂林山水歌》等著作,達到自己詩作的巔峰。“文化大革命”中他也遭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直到新時期才復出,在此時他發表了政治抒情詩《中國的十月》和《“八一”之歌》。其中他還有新古體的詩歌,如《故鄉行》《富春江散歌》等。出版有《并沒有冬天》《放歌集》《賀敬之詩選》等詩歌。對于一個著名詩人賀敬之的特點是具有革命激情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自始至終的保持著昂揚的斗志。賀敬之從歌頌黨,歌頌新中國,歌頌英雄戰士詩歌形式上進行了創新和改革,追求民族化,普及化,大眾化。賀敬之在詩歌創作上做了相應的改革創新,其中他借鑒了外國詩歌的突出特點和創作的節奏鮮明,增強了詩歌的韻律。在這里他的名作之一是《回延安》其中就借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唱出了自己再次回延安的心情表現。而《放聲歌唱》這篇詩歌更是借鑒了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樓梯體”,并有力的彰顯了我國講究的對仗、排比及韻律地特點,也創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樓梯體”。
郭小川與賀敬之的詩歌在表現形式上有共同之處,列如賀敬之把馬雅可夫斯基的“樓梯式”節奏與我國古典詩賦的對偶、排比的和諧韻律結合在了一起這樣既增加了參差起落的韻律,又繼承了我們民族傳統的對仗原則。語言上更具有了感染力既《放聲歌唱》。陜北民歌信天游被賀敬之發展成了一種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兩行行詩體,既《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而郭小川的詩在某些作品上也用到了許多的對仗作品,比如《祝酒歌》《秋歌》等。雖然在風格形式上有所改變,但是情感更加鮮明,句式也更加的突出這與賀敬之的詩歌有所相似,尤其是在韻律和節奏上更為突出。對郭小川的詩歌平心而論,要比賀敬之在感情上更加有渲染。。這主要是由于郭小川的生活背景所致,郭小川生活在革命動亂的背景下,曾經被認為是反革命的奸細被壓入牢房在經受過摧殘的命運的經歷下,他的詩歌很鮮明的表現了詩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廣闊的思想視野,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美好。而賀敬之的詩歌的時代特色比郭小川更為明顯。賀敬之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就開始大膽的改造自己的作品,主要目的使作品大眾化。有的類似于順口溜的作品最后被集結成書,如(朝陽花開)(南泥灣)所以在建國初,賀敬之就沒有創作新的詩歌。直到1956年,又重新開始了詩歌創作,不同于以前的作品,這個時候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在“規范”之下產生的。
讀者在讀郭小川的詩時有一種泛舟于閃光的河流,無時無刻的不驚異它的絢麗多彩。郭小川早期的創作帶有明朗歡快的元素,具有開過之初的奔放豪邁,60年代的顛沛汪洋,70年代的曲折坎坷。他的詩在不多的變化,但是外變不離其宗。他的詩跟人一種視野寬廣、深思睿智,激情澎湃,激昂慷慨以及情真意切的感覺。
繼承發揚時代革命戰士的風貌。這也是他全部詩的一大特色。這首先表現在,他不是豐功偉績的大英雄,更不是社會的流浪者,而是愛其所愛,恨其所恨,敢于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做斗爭。在社會主義時代,他呼吁年青的朋友們以百倍的的毅力和勇氣向困難進軍。
賀敬之的詩歌特點是他在藝術上不斷的追求與探索。四十年來,從他的第一本詩集上我們能感覺到,他的藝術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并呈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同時代的詩人中,他最能表現重大的政治材料題材的作品。這主要反映在建國后的政治抒情詩歌創作中。他的熔描寫、抒情、結合在一起,鮮明的揭露了他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觀念,奔放和高昂。政治抒情詩抒的是政治之情。賀敬之政治抒情詩之所以有著巨大的感染力是因為它賦予了抽象的政治性命題以及具體的生動形象,用或虛或實的描述方法來表達,從而造成了動人心弦的美感詩歌境界。
1.朱先樹.一種新詩體的形成與發展——也談政治抒情詩[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2)[C];2010年.
2.霍俊明.新詩史敘述中郭小川與賀敬之的經典化變動[A];“中國當代文學史:歷史觀念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孫紹振.張偉棟.孫紹振訪談:我與“朦朧詩”論爭(上)[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0.2)[C];2010年
4.王鐵生.從《士不遇賦》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陶東風.文化創傷與見證文學[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