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燃 (江漢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中國的當代藝術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經歷了全面的西化、對當下的討論、全面面向市場等階段,逐漸回歸到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上來。2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從學院教育、藝術家視野、收藏家水平以及收藏機構等各個層面上都體現出了更高的水準。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回歸傳統的文化精神。在看似依然凌亂的表象背后,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其中國文化的回歸。
改革開放初期的當代藝術發展在今天看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時間。不斷調整中的文化政策與藝術家之間的互相試探,構成了一種互動關系。我們將85美術新潮作為一個開放的節點的話,那么這之前的當代藝術是一個基本上處于地下狀態的藝術實踐。今天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佩服先驅們在那樣一種社會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藝術實踐。這個時期的作品形式更多的傾向于全面學習西方。有觀眾在看到這個時期的作品的時候,評論道:“這完全是對西方赤裸裸的模仿,甚至不加掩飾。”開放的社會環境對藝術家的沖擊是巨大的。改革開放初期,當圖像擺脫了單一的題材而進入到對個性本身的關注的時候,這個時候似乎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西方。對獨立和個性的抒發與追求對于剛剛開放的中國的年輕一代是極有吸引力的。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早期中國當代藝術不管從樣式上還是思路上都表現出全面的西方色彩。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出現了新的情況,資本作為一個新的因素介入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當中。1992年的廣州雙年展,為當代藝術走向市場、收藏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從這個時候開始,藝術家逐漸意識到藝術是可以換成物質生活的。資本的介入逐漸改變了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在不斷發展中,對賣作品的追求更多地占據了創作的領域。1993年中國藝術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玩世現實主義和政治波普登上世界舞臺。從此開始了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化的歷程。這是中國當代藝術被世界關注的開始,也正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成果的不斷顯現,中國文化在這個時間得到關注。國際資本開始干預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一批藝術家迅速以明星的身份出現在各大媒體封面頭條。但是對于這一段歷史,呂彭的說法是:玩世現實主義和政治波普沒有任何政治批判的含義,它所運用的政治符號只是挑逗市場的策略而已。21世紀初,卡通一代的熱潮典型地印證了中國式的實用主義。輕易上手的卡通一代,以細膩的制作和兒童式的想象力呼應著迅速膨脹起來的收藏市場,果凍畫法的一顆顆白色高光挑釁者收藏家金絲邊眼鏡后面充滿期待的雙眼。中國藝術家,特別是藝術家中的年青一代,剛畢業甚至還沒畢業便有機會與畫廊簽約,通過“藝術”過上好的生活。真正有價值的卡通一代藝術家并沒有幾個,而今天的卡通幾乎銷聲匿跡了。
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的當代藝術其實是一段非常好的時光。在資本突然抽離了當代藝術的背景下,藝術家開始反思和沉淀自己的藝術創作,開始在一個不景氣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出路。而在藝術市場低調的一兩年左右之后,令人興奮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面貌。大浪淘沙,這場金融海嘯以強大的力量沖擊掉了很大一部分不合格的藝術家。留下來的藝術家們,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
在討論東西方文化時,有的人喜歡用“現代”這個詞來代替“西方”。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緊隨著西方文藝理論的發展亦步亦趨,我們可以把這個現象描述成是一種中國當代藝術對現代化的補課。而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十幾年的歷程,藝術家開始逐漸回歸到對傳統藝術精神的追求,甚至有國外的藝術家開始以水墨作品創作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當代藝術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一種具有中國文脈的當代藝術,它在傳統的中國畫之后,從新的藝術形式中找到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
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當然也離不開國家政策對于敏感話題的開放與包容,中國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快參與進了全球語境下的當代藝術建構當中。脫離了對西方當代藝術形式上單一的模仿,勤奮的中國藝術家在開放的話語環境中緊緊跟隨著當代文藝理論的發展。文藝理論上的探討和追逐,已經接近了西方文化的最前沿。西方話語作為現代性話語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過強大的智力支持。今日的中國藝術家并沒有在世界當代藝術領域成為話語主導和強勢的一部分。但是今天的中國藝術已經逐漸開始,并慢慢強調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在自己創作中的重要性。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回歸,不是政治符號的調侃和挪用,不是語言學上的暗喻和挑釁,而是真正的面向文化背景,面向歷史積淀,面向中國人自身的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殊形態。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又給中國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不管是外籍畫廊入駐中國,還是中國畫廊參與國際市場,還是世界開放的美術館、雙年展,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都以極高的參與度出現在這些地方。從北京到紐約,從東京到威尼斯,隨處可見中國藝術的身影。我們為中國藝術在今天呈現出來的現象而感到高興。
當然我們在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取得的成績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繁榮的表面。中國藝術家在09年以后展示出來的新的活力才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這種新藝術的主體。藝術以新的形式對不同領域的介入是我們看到的全新情況,英國的學生運動、美國的占領華爾街等等,新的溝通方式正在以陌生的身份續寫著新世紀的歷史。藝術在這時似乎難以歸類,占領華爾街的各種形式讓我們在看熱鬧的同時不得不思考:生活與藝術的邊界在哪里?除了藝術,似乎已經無法解釋這種人民的狂歡的創造力根源。在這樣的語境下,藝術家的創作面臨著全新的問題。盧迎華和蘇偉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策劃的展覽《小運動》則是其中的典型。藝術以什么樣的身份發起,如何區分其與生活、與運動的聯系成為《小運動》關心的中心。比麗安娜策劃的《占領舞臺》項目是在行為藝術領域開展的連續計劃,通過對行為藝術的回顧、演繹和再創作,重新討論當下語境中行為在藝術中的可能性。沒頂公司、雙飛藝術中心等等小組以機智幽默的團體作業向觀眾傳達著一種小群體的價值觀。這些對當下、對自身的關注是一個方面。一部分藝術家和策展人回歸到了對傳統精神的探尋。吳洪亮策劃的《觀》是一個典型的展覽。其邀請藝術家依照傳統文人雅集的范式邀請觀眾現場觀看收卷冊頁,從形式感上回歸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神本源。而他在闡述展覽的時候說:現行的美術館體質是一種西方的,為了平等的觀看機會而設計的展示方式。中國的美術館應該有自己的藝術展覽。應該做一些與中國有關的事。同樣我們看到許多年輕藝術家,他們放棄了追隨西方的創作思路,從中國傳統藝術、文學、歷史和生活中尋求養分,注入到自身的藝術創作中去。還有一部分藝術家,懷著一種自我的情懷,制作出感性的作品,而這種作品中從骨子里透露著一種非常東方的感受。這都是在被洗滌過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現象。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到今天不過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高興地看到一種民族情懷作為一種主體支撐起了更多的藝術創作。在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國藝術家終于正視歷史,分享全球同步的公共資源,以“現代的”觀念展開藝術創作。這種意識下產出的中國當代藝術有理由在世界當代藝術的舞臺上載歌載舞。它作為一種地方化的特產,為全球化的豐富性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性。同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一樣,我們的藝術要關注的是人本身,是身體的美學,公共的政治,歷史的積淀。在他者之間,則選擇了保持距離,尋求平衡,找到一種和諧的關系。
1.易丹.呂澎.《1979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9
2.尹吉男,《后娘主義:近觀中國當代文化與美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呂澎. 藍慶偉.《藝術與操作:廣州雙年展歷史考察》,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