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靜 (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 江蘇南京 210000)
看吳冠中先生的油畫風景,不禁讓我眼前一亮,他畫面中那大膽而又別具匠心的構圖、幾何塊面的分割、點線面的合理安排、色彩的單純中又有著豐富的內涵、炫麗的三原色以及作品所傳達出的意境,我無不深深地被吸引。吳冠中先生的油畫作品既吸收了西方現代畫派注重畫面形式的特點,在畫面中強調色彩、節奏、線條和韻律,又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虛實變化、幾何構成、知黑守白的意境,他把中西方的這些不同的觀念、手法和表現特征通過獨具特色的語言方式進行有效的融合,使他的油畫風景體現出獨有的中國式的用筆韻味和意境之美。
吳冠中曾說:“我愛上塞尚了,他的作品堅實,組織嚴謹,冷暖色的復雜交錯有如某些帶色彩的礦石”“他用錐形、圓形、球體等幾何形因素建造形象,像結晶體一般組成堅實的整體。他運用色彩的冷暖轉折造型,完全拋棄了靠明暗渲染的古老手法。他畫蘋果、人像,每幅都經多次的錘煉,不是由于畫不像外表,而是為了追求其間整體的組織結構的緊密、堅實……”。
我們常說塞尚是現代藝術之父。他在畫面的形式結構處理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著力于對畫面物象的概括和對形體的簡化處理。他曾經說過:“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在他的畫面中景物的描繪總是很簡約,而且幾何化的傾向非常明確,并且塞尚的畫面喜用黑色來勾畫物體的輪廓。我們說吳冠中是深受塞尚的影響。在吳冠中的油畫風景中不僅沒有忽視幾何塊面的造型手段,反而最大限度地使用塊面。他經常用大的塊面來表現對象,用大塊平涂的手法在畫面中做一些形體的切割。“我畫過大量的江南民居,基于其黑白塊幾何形組合之美,逐步逐步,推敲幾何之美、結構之美,房屋之具體狀貌倒漸漸退居幕后。”如《秋瑾故居》(2002),大塊的白色、黑色與灰色相互穿插,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地面,黑色的大門,大片的白色的墻,塊面的組合極富有視覺沖擊力、裝飾性和意境。《青島紅樓》作于1975年,畫面中紅色的幾何塊面的屋頂,白色的墻,深色的小塊面用來表示樹。《苗圃白雞》《長白山下的白樺林》《塞納河》這些有樹的油畫風景里,常見他用線和面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樹的枝干,先在下面用排筆畫一些粗樹干,然后在畫的樹干的塊面上用黑色的線條寥寥勾畫幾筆,看似輕松而又靈動。
吳冠中曾說:“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系。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它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自然界的許多物體并不存在線,線只是藝術家為了反映客觀世界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是藝術家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客觀世界的一種語言方式,是形在畫面中的一種存在形式。在中國畫中,線條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之一。吳冠中先生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過程中大膽地運用中國畫的線條,在作品中突出線條的表現力,他的用線筆法靈動、自由和秀美,蘊含著節奏、變幻和呼應。我們說他的油畫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中國傳統的繪畫的線注入到油畫中,利用搬山倒海之力,使得油畫更有利于表達情感。在油畫《竹林》中,整幅畫面都是密密的細條,但卻沒有讓人產生不透氣感,畫面構圖如此大膽,有極強的節奏和韻律感。
色彩的單純化是藝術走向爐火純青的標志,是成熟的表現。
“知白守黑”出自中國古典哲學典籍《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清代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說的是在書法用筆中我們既要注意字形筆畫密的地方,也要注意字畫行間虛的部分。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畫面構成中很重要的一個要訣。“黑和白”的視覺效果在吳冠中先生的畫面中被提升到“美”的層面,尤其在畫面的疏密節奏和遠近的關系處理上。
從色彩的語言角度看,吳冠中是做色彩的減法,將色彩的微差整合為黑、白、灰三種色階,他對黑白的理解和把握有他獨特的語言。在畫面中多采用平光,強調黑白灰,追求單純和簡練。盡管他油畫的用色及造型源于西方現代派,但卻給人很中國化的美學感受,我們總是從他作品中得以窺見西方現代繪畫中黑白灰之間的整體組織關系,黑白與色彩之間的和諧與呼應。
作于2003年的油畫作品《四合院》中,大片的黑色在畫面中進行著大范圍的塊面分割,黑白灰高度協調與均衡,整個畫面都在向我們展示著“計白當黑”的敘述技巧。他讓中國畫的黑、白、灰受控于塊面的指揮,畫面中黑白之間的灰色的處理實際上緩沖了黑白二色之間強烈的對比,同時也豐富和協調了畫面。白色隨意勾畫的屋脊,看似無意,實則有意,這與在庭院中間大片白色的空間里畫的一白一黑兩只雞的表現,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幅畫表達的黑白關系有著明顯的國畫意蘊。
油畫《瓜藤》整幅畫面用色單純,灰色的天空及深灰的遠山,遠處淡綠的田地上站著些許辛勤的勞作者,畫面用綠色藤蔓和黃色黃蕊作對比,垂頭的小乳瓜顯得稚拙又唯美。
吳冠中先生曾戲稱自己是“好色之徒”,我們看他的色彩浪漫且富有個性化,朱德群可以說是影響了吳冠中的一生,他是直接引領吳冠中踏入藝術生涯的第一人,他的抽象繪畫作品極善于用紅黃藍綠等強烈的色彩,在業界我們常稱他為“以色彩寫詩”的藝術家。在吳冠中晚年提煉的用色系統中,除了黑白灰之外,已經簡練到紅、黃、藍等極少的幾種顏色。《舟群》《小市》《紅墻》,用色都是精簡到紅、黃、藍三色的運用。其中,油畫《紅墻》里藍色的天空,整個大面積的深紅色背景,用筆縱橫揮灑,加上點綴著一些具有速度感的檸檬黃的線條和斑斕的紅色的黃色的點,白色和黑色的線條穿插其中,整個畫面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畫面充滿著激情。
吳冠中曾說:“傳統的形式是多樣的,形式本身也是永遠在發展的,油畫民族化當然不是向傳統形式看齊,我先不考慮形式問題,我只追求意境,東方的情調,民族的氣質。”
意境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是人們在審美活動中超越有限的、具體的時空和物象,從而感悟到一個與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審美對象。由于東西方的觀念和各自表現形式的不同,我們認為西方風景油畫的意境主要來自兩大情形,一是模仿自然,一是形式美。當評鑒吳冠中的風景油畫時,會發現他所塑造的意境大多是“中國式的”“本土化”的,一點也不亞于用筆墨直接抒意所表現的那樣,他的意境建立在以本土化的美學為前提,是生命中精神性的體驗。我們看七十到八十年代之交,吳冠中開始深入中國的“意境”美學和恬淡境界,色調由濃轉淡雅,用筆由奔放轉向隨意灑脫,逐漸由寫景向小寫意轉化,創作了大批富有東方意味的油畫。
油畫《江南人家》是吳冠中以西方現代藝術的幾何構成為主,構畫著中國江南民居的屋頂和門窗。黑色的大塊面表現屋頂,小的黑色塊面表現門和窗,大片的白墻,黑白強烈的對比,黑色塊面之間冷暖變化大,白色塊面明度層次微,同時畫面用綠色、紅色點綴,排列整齊的橫線的小臺階,簡單概括,橫豎線條的配合,黑白灰的層層疊加,給人一種中國詩詞里面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的無限深遠的錯覺空間,真是妙在其中,意在其中,情在其中的江南意境。
我們在吳冠中的創作中可以看到由于其受到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和抽象意識的影響,他認為藝術應觸及人們的情感深處,因之意境還是最根本的。我們汲取一切有利的表現手法,將西方現代派的“形式結構”和中國繪畫的意境進行巧妙的融合,在油畫創作中采用中國畫的一些手法,用油畫的色彩和寫意的筆墨手法著力創造出富于東方特色的畫面,都是為了便于傳遞多樣復雜且難于傳遞的意境。
1.吳冠中.《吳冠中畫作誕生記》,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2).
2.吳冠中.《畫外音》,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3.吳冠中.《我負丹青》,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吳冠中.《畫里陰晴》,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5.賈萬雄.《簡論吳冠中繪畫風格的成因》,大舞臺,2010(4).
6.吳冠中.《吳冠中談美》新作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