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華 (遼寧省朝陽縣文化館 遼寧朝陽 122000)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為這個偉大進程中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下面就從一個側面簡要分析一下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無論城市鄉村,文化無時無刻不引領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國是農業大國,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三農”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最迫切的問題,特別是農村文化的建設,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和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說,文化的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始終應該處于主導地位。在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文化的力量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已經根深蒂固的融入了炎黃子孫的血脈,使之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撐和不竭的動力,這也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廣大的農村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積淀厚重,有著無限的文化生長空間,關注和解決廣大農民的“文化溫飽”問題,是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大重要課題。
實踐證明,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農村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廣泛性、復雜性、全民性。農村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如何把那些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糟粕文化摒棄,不讓它們乘虛而入,是我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必須處理好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挖掘素材,演繹精彩,為廣大農民朋友奉獻更多充滿時代氣息,無愧于時代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相繼的出現了不平衡的態勢,經濟的發展制約文化的進步,在這一點上,雖然我們近階段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有所提高,但是廣大農村的文化生活仍然處于弱勢,我們政府的文化職能還未能完全的發揮作用。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發展空間還遠未能跟上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心理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以文化引領、文化感召、文化傳播等多種文化形式去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開展貼近農民、內容豐富、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需求的農村文化活動,陶冶他們的情操。其次就是要利用有限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村的文化設施,加大對鄉(鎮)、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廣場、農民業余劇團、農村文化領軍人物的重點培訓,以此催生廣大農民的業余文化活動在農村開展起來。最后,做為文化主管部門應該積極牽頭聯系聯合相關各部門去積極探索豐富堅持已久的“三下鄉”活動,做到文化科技的“常下鄉”“常駐鄉”,把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切實地“播種”到廣大的農村文化陣地。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在“種文化”中收獲文化,并從中受益,共享改革開放的紅利。
另外,在我國廣大農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獨特的人文景觀、美麗的自然風光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因此,廣大農村要因地制宜,找準以發展特色文化為主體的發展座標,結合本地歷史變遷、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藝術、民間工藝、民俗風情、村寨文化、古鎮風韻、園林藝術、宗教文化、名味餐飲等文化產業,予以盤點梳理、優化配置,培育出一批新農村特色文化村。形成一種具有亮點的文化現象,加大扶持打造力度,形成品牌,通過良好的經濟效益為農民找到新的致富門路。對一些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農村,要積極發掘其民間文化,加以保護和發展,幫他們成為觀念先進、文化繁榮、經濟發達、安全和諧的新型鄉鎮,使農村先進文化顯現出其固有的多重功能。
我們在探索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必須把發展特色文化建設也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針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農村傳統文化,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扶持政策。并在實際行動中抓緊落實,組織專門的人力、物力付諸實施,做到不喊空話,不說套話,從根本上有效解決“農村體制錯位、農村設施設備匱乏、農村文化干部缺乏、經費投入不足、基層文藝骨干斷層”等等諸多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不利因素,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力,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讓城鄉文化事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使農村文化產業形成特色,形成規模,并真正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黨的十八大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明確,習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詮釋進一步增加的我們奮斗的信心。所以,我們要抓住機遇,全力全為,各級領導要統一認識,擰成一股繩,形成新合力,加快新步伐。在認真領會十八大精神的基礎上,把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正確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牢記于心,付諸行動,貫穿發展的始終,以高度的自覺性堅定性和神圣責任感使命感,完成這一重大的歷史使命。要積極引導廣大的群眾文化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面向基層,力求以先進的農村文化凝聚人、引導人、培育人、鼓舞人、陶冶人、激勵人、慰藉人和塑造人,充分以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文化工程去造福廣大農民。文化建設的強與弱,凸顯著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未來發展的靈魂所依。在有著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八億農民的發展直接影響中國的發展,八億農民文化的走向和信仰,直接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客觀發展要求,更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神圣歷史使命。農村文化建設系之于民,承載廣泛,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相承接、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重要道德體系,大力發展這一多樣性、靈活性、針對性和群眾性的農村文化建設,必將有力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