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蘭 (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 安徽安慶 246000)
安慶,百年省會,千年古城,是黃梅戲的故鄉。
這是一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充滿著現代化氣息的城市,皖江八百里從她的身邊流過,龍山風水菜子湖,山川水脈之靈氣浸潤催生出美侖美奐的黃梅戲旋律,正如已故的太湖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描繪的那樣:仙樂本天成,繞梁有余音……從襁褓之中,我就是聽著這種繞梁有余音的仙樂長大的,除了這醉人的旋律,黃梅戲劇目中的故事也同樣深深的打動著我。我羨慕《天仙配》中天上人間美好浪漫的愛情,我敬佩《女駙馬》中馮素貞對愛情的忠貞和執著追求,我惋惜《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祝的不幸遭遇。我生命的基因應當就是黃梅戲的音符排列組成,我的血液里流淌著的就是黃梅戲的旋律,從我呱呱墜地,對黃梅戲的喜歡和依戀伴隨著我成長,直到我考進黃梅戲學校,畢業后夢想成真進了劇院,成為了一名黃梅戲從業者。
黃梅戲原稱黃梅調,又叫采茶調,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演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黃梅戲不僅是一種娛樂節目,它是文化的沉淀與累積,2006年6月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
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作為這樣一種具有悠久歷史背景,而且婉約動人的戲曲文化,你怎能不為之動情,怎能不喜愛這種戲曲。我,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作為一名安慶人,作為一名現代人,我對黃梅戲的喜愛不僅滿滿的承載于心中,更是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我愿意做這個傳承人,貢獻我微薄的力量,將這種藝術這種文化傳承下去,這是一個愛黃梅人的承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實力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中國文化產業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黃梅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面當然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首先,黃梅戲劇團如雨后春筍版的在全國各地成立,各種各樣、規模巨大的黃梅戲表演劇院也在全國各地方建立起來了。其次,現在去劇院觀看的黃梅戲表演的觀眾也多了起來,有些地方出現過場場爆滿的境況。這些情況都是我作為一名愛梅人感到自豪的,也是我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感到驕傲的,正是由于黃梅戲獨特的魅力正吸引住更多的觀眾。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電視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黃梅戲的表演也從劇院舞臺搬到電視熒屏上,使更多的人能夠觀看和欣賞到這種富有魅力的文化。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黃梅戲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其他文化帶來的沖擊。如此內涵豐富且富有魅力的黃梅戲,如今卻受到著現代潮流的沖擊。現代的社會中,各種快餐文化,各種流行文化都給黃梅戲這種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作為一種文化,它的發展需要傳承人,在這種迎接沖擊和挑戰的時刻,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愿意做這個傳承人,傳承這份“土”調。不管我的能力大與小,我都會貢獻出我那份微薄的力量,我會用心表演好每一場,用我的表演來吸引更多的觀眾,認真踏實的做好一名傳承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黃梅戲不僅僅是給觀眾帶來娛樂、帶來精神享受的節目,更重要的它是一種藝術,它是文化的沉淀與積累,它向人們述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它向人們闡明了一個個哲理。人生亦是如此,它不是一個結果,不是一段過程,而是一種思考。在從事黃梅戲工作的這些時間里,我演過了數多個角色。每每在演出過程中,我不僅需要原原本本的將劇本的內容展現給觀眾,而且需要用心體會每個角色的心理情感,領悟創造者的情感宣泄,用心來演繹一個個生動的角色。作為一名黃梅戲演員,在從事黃梅戲表演的這些年中,我都是用心的通過表演來塑造一個個人物形象,通過用心的演繹來將一則則故事展現給觀眾。演出時,每每看到滿場的觀眾和滿場的喝彩,我都發自內心的感到滿足。這種滿足不僅源自于觀眾對于我付出的肯定,更多的是群眾對于這種戲曲的喜愛。我喜歡我在臺上演出時的感覺——我喜歡在臺上體味著主人翁的種種情感;我喜歡在臺上向觀眾傳達故事的滿足;我更喜歡我在臺上用我用心的表演吸引更多觀眾的魅力。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會用我滿滿的心,用我一生的時間來做一個黃梅戲表演者,做一位黃梅戲藝術志愿者。
每個周末,當太陽把它的溫暖才灑向大地,當露水還沒有隱藏它的身影,走在安慶的各個公園中,你會發現會有很多爺爺奶奶圍在一起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自娛自樂的唱著各種曲目,你會從他們臉上看到那種幸福的神情,這時的我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滿足。也許,走在這群人中間我是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年輕人,喜歡這樣戲曲略顯有些“土氣”,但是不管如何我都會喜歡黃梅戲,這其中有種無法割舍的情感,我都會慢慢的體味著這份文化,沒事的時候不自然輕輕的哼上幾句,這是一個黃梅人發自內心的愛。有時候我會問自己為什么會戀上黃梅戲?作為一個黃梅人,我愿意做這種文化的傳承者;作為一位黃梅戲表演者,我愿意做這種藝術的志愿者;作為一個愛梅人,我愿意演出一場心的演繹。也許,這一切都不要理由。
1.吳志達.元曲新選,關漢卿著。一只花.不服老[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