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恒 (浙江省文成縣電影公司 浙江文成 325300)
在藝術文化領域里,電影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理想化色彩,不僅具備文藝、思想和政治因素,而且還與社會意識形態相結合。在中國的影片創作中,農村電影向來是影視文學創作的主流,在新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農村電影播放的整個內容同樣是各社會形態的縮影。從整個影片內容來看,不同的時期都能展現意識形態與社會形態對人類精神的反映。其實,新中國農村電影的主要題材反映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農村記實錄,從整體上剖析,當時電影創作和放映出現了兩極分化。現在,立足于電影創作的理想化,通過對農村電影歷史發展的實證分析,深刻表明新中國農村電影與現實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新中國,從意識形態的層面上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念一直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覆蓋面大,同時也是人口密集地,所以新中國農村自然就成了電影放映的重要大舞臺。在當時,由于受到國內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編劇工作者的電影創作內容缺乏自主性,大部分都集中在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上。
從新中國農村的社會背景來看,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深受局限,整個社會滲透著對之進行政治宣傳的味道,具體表現在新中國農村人們的生活觀念上。雖然社會的主要宣傳意向也是以對農村勞動人們的尊敬,以及對勞動人民樂觀主義精神的歌頌,但是城鄉生活條件存在差距的社會體制沒有讓這種思想理念充分展示,因為帶著穩定性和優越質量的都市生活仍令許多農村人向往不已。又由于理想化的電影放映宣示著農村生活的可愛,表達著對鄉村純樸生活的無比熱愛,而這種熱愛的傾向是由城市的可惡面而反映出來的。
像《夏天的故事》中的米玉蘭,作為一位農村女子,為了達到個人慮榮的理想,竟然選擇通過婚姻的形式,從而達到她自己能夠進入城市的目的,于是嫁給了一位年紀大自己許多的富商。然而,同樣是農村出身的小伙子田金生與之相反,他以農村建設為已任,在婚姻的選擇上,堅決以志同道合的思想理念為標準,走向了建設新農村的道路。二者相比,形象非常鮮明,整個影片內容表達了人們對田金生的贊美,同時也向人們傳達出高度的思想政治覺悟,要將理想和希望緊緊地與社會集體利益相結合,這是一種美德,影片集中贊美了以田金生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新人和新農村。
從新中國農村電影的理想化來看,另一個傾向則表達為影視內容的藝術感染力,其藝術娛樂則成了當時新中國農村電影內容的經典之作,這也是新中國文化傳播方式的符號,其發展直到今日。例如,能夠鮮明表現這種藝術的作品有《五朵金花》,它向人們展現出了一種輕松自然、萬物都處于美的意境,不管是人性美、愛情美、還是社會主義大環境之美,都帶有歌舞、山水風光與愛情等娛樂性元素。雖然帶著獨特的社會意識形態,卻表現出了另一種藝術風情,整部電影充滿著理想和樂觀精神,讓新中國農村人民感覺著強烈的勞動激情與極強的理想壯志,最終展現著的是新中國農村的美麗畫面。
50年代初,在南京舉辦了全國第一個流動電影放映隊,從此拉開了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序幕。眾所周知,無論在哪種藝術領域,都需要有個引領者,而一線城市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它起著重要的領導地位,對于新中國農村電影的放映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到了50年代中期,許多一線城市的市級電影放映隊正式走向縣城,到1956年,江津縣已出現了三個電放映隊伍。之后,為了將新中國農村電影的規模擴大化,縣級放映隊必須接受培訓,并不斷提高其思想意識,使之成為高素質文藝工作者。隨之的電影隊伍又增加7個,也就是說,那時區縣電影團隊的主體已經逐步展開。
60年代左右,電影放映隊如雨后春筍般壯大起來,全國將近6萬個電影放映隊伍,而當時的農村電影放映工作者的管理工作也步入正軌,到80年代初,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規劃建設隊伍基本完成。80年代中期,鄉鎮電影的放映也慢慢發展起來,村支部電影開辦為主流終于興起。其實,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高潮出現82到會85年之間,它促進了電影放映在農村的發展,使多格局新農村電影放映應運而生。
在古代,可能有人只會重視對物質方面的追求,精神方化只屬于少貴族官員的特權,而現代社會不同于過去,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甚至高于物質。然而,豐富人們精神文化需要以藝術為載體,而電影事業的發展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所以影片的藝術性一定要有現實意義。而健全電影放映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新中國農村電影業中,提升電影創作的藝術性,可以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電影作為一種前沿藝術,也是向人類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重要形式,促進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增強意識、豐富精神文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影響力。當然,經濟決定一切,而人們的思想覺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的繁榮與昌盛,為了人們生活的更加美好,這一切需要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精神食糧,而完善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深遠意義就在于此。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和思想意識也在不斷變化,而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對人們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意念產生著深遠影響,尤其是新中國農村電影。通過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的實證分析,再次強調影視藝術對國民文化的重要性,新中國農村電影事業更需要發揚光大。
[1]郭志艷.新中國農村電影創作中的理想化傾向[J].電影文學.2009,(15).
[2]李華榮.加強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思考[J].楚雄日報.2012,(6).
[3]劉廣宇.回首中國農村電影放映50年[J].四川戲劇.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