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寧華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2010年底,我國的出版行業專制基本完成,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但鑒于管理體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企業在轉制后并沒有迅速走上正軌,仍有多方面問題亟待解決,具體表現在:
這種創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體制的問題。長期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必須從企業內部著手,激發廣大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堅持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促進企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編輯創新不僅僅受到編輯主體的個人素質影響,還受到整個工作團隊的制約。可以說,整個編輯團隊就是一個整體,出版行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任何一個問題,都會影響到編輯創新能力的發揮。
那么,如何創新?如何建立高效、穩定的編輯團隊呢?除了編輯團隊本身的自我努力學習之外,我們還可以從民營出版行業學習創新優勢。民營出版行業自出現之日起,就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許多方面值得傳統企業借鑒,尤其是在選題創新方面更為突出。以暢銷書籍為例,近年來的《明朝那些事兒》《達芬奇密碼》《杜拉拉升職記》《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等書籍長期占據暢銷書零售市場榜首。在外部環境并不優越的情況之下,民營出版行業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實在難能可貴。究其原因,是大多數的民營出版公司將創新放到了第一位。那么,民營企業有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與傳統的國營出版社不同,民營出版的優勢就在于其靈活性,“船小好調頭”,可以說,相比國營出版之前的機構冗雜、反應遲緩,民營出版更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在民營出版企業內部,人員配置完全按照公司以及市場競爭的需要來設立,不管是員工還是員工質量都比較優秀,且人事關系比較簡單,團隊配合好。因此,就目前而言,剛剛轉制的國營出版必須降低自己身份,虛心學習民營出版的運行機制,適應編輯創新的要求,以更好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馳騁。
品牌是指消費者對產品及產品系列的認知程度,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是消費者對于企業高質量和可靠性產品的認可。對于出版行業而言,品牌的效應同樣重要。盡管傳統出版社也同樣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品牌的書籍,但是相比民營的品牌意識而言,遠遠不夠。比如:羅伯特·T·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在中國引起轟動之后,出版商北京讀書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品牌意識,出專門召開新書發布會、大規模宣傳《富爸爸,窮爸爸》之外,還進行建立網站、排演話劇進行巡演、邀請作者與讀者互動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都使得這一品牌更加壯大并成為圖書市場的不倒松。另外,2009年,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也斥資6000萬在央視黃金時段投放廣告,同樣令人贊嘆不已。民營出版先天性的弱勢,決定其從誕生之日起就踏實做好每一本書,全力保證每一本書能夠在市場上面既叫好又叫座。除了本身的品牌質量的發展之外,民營出版還注重公司本身的宣傳,而這點在傳統的出版社里面是很難見到的。
出版行業的商業屬性導致編輯必須擁有敏銳的市場意識,善于挖掘和發現新的主題和有市場號召力的作者。拿前兩年盛極一時的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兒》為例,在磨鐵圖書公司拿下版權之前,已經有不少出版單位對作者伸出了橄欖枝,但沒有一個公司準確的預判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商業價值。2006年,《明朝那些事兒》自上市之后就非?;鸨?009年突破千萬套。事實證明磨鐵圖書公司預判的準確。民營出版除了本身的挖掘市場外,還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對此,只要是民營公司認為有市場價值的好稿子,就不惜重金。北京時代華語圖書公司甚至將原始股權作為報酬答謝作者的方式震驚全國,且不論招賢方式正確與否,其積極搶占人才的心思昭然若揭。歸根到底,出版行業一項文化產業,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將人才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企業生存的王道。傳統企業在這點卻舉步維艱,由于成本的制約,即使發現好的選題或者作者,也只能忍痛流失。
客戶服務理念是以客戶為導向的價值觀,不僅包括售中服務,也包括售前和售后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幾乎所有優秀的民營出版企業的售后服務都非常完善,有專門處理消費者投訴或者建議的客服部門,甚至有的出版企業設置24小時熱銷電話和網絡服務,對于每個讀者的問題都能及時答復。北京磨鐵圖書公司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密切顧客,設計的本身必須考慮消費者的感受,而這些在一些大的傳統出版社卻幾乎沒有。我國傳統出版行業存在的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出版只負責到圖書銷售環節”,銷售發行完畢之后,出版社就沒有再義務服務于消費者。民營企業能夠在這一方面做到優秀的主要原則是先天性的,是在掌握市場經濟規律之上,了解除了圖書本身質量之外,也要做好客戶服務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高度成熟,傳統的出版社必須在客戶服務方面,借鑒經驗,完善客戶服務工作。
當然,民營出版行業由于先天性在資金和政策的弱勢導致其在市場經濟之中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就現階段而言,民營企業可以有效的補充傳統出版行業的不足,促進傳統出版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進,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在經過多年探索之后,傳統出版和民營出版開始走向合作,汲取對方營養,補充自己不足。雙方的合作不僅僅有利于傳統出版行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更有利于編輯不斷創新。在雙方的相互交流學習之中,中國的出版行業的明天會更好。
1.郝振省.轉制與編輯[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
2.新聞出版署圖書管理司等編.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8.
3.周百義.創新:出版社永恒的追求——長江文藝出版社內涵式發展道路回顧[J].編輯之友,2004(5).
4.張輝.編輯主體創新的內涵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 (27).
5.楊文軒.民營策劃的成長歷史[N].出版商務周報,2008一9一11.
6.覃愛玲.專訪柳斌杰:新聞出版改革下一步[N].南方周末,2008一12一04.
7.劉觀濤.“富爸爸”:暢銷背后的巧運營[N].中國圖書商報,2005一7一15.
9.郝振省.2009中國民營書業發展研究報告:國有民營合作狀況調查.[R].北京:中國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