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 張瑞靜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數字媒體與藝術設計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傳播學專業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形成的新興學科,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隨著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日趨增大,傳播學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媒體傳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信息化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勝任從事新媒體傳播、廣告及媒介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們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根據這一指導方針,傳播學本科教育也應該緊緊圍繞“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這要求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其關鍵,就是注重素質教育。
另外,數字化生存,媒介化社會,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特征。新媒體時代本質的特點是人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受到媒介的影響,媒介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利弊共存、潛能無窮,這一特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越發明顯。目前,媒介傳播效果對人的影響就像天氣對人的影響一樣,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文化已經把傳播和文化凝聚成一個動力學的過程,將每一個人都裹挾其中。媒體素質是現代人生活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中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因此媒體教育,應是傳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媒體素質教育就是指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解讀媒介及其信息,建設性地享用媒介資源,逐步使人們具備批判的自主性,能夠在多元的媒介環境中理性地利用媒介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完善。媒體教育學家迪特·巴克最早將“素質”概念引入教育學中,這是“媒體素質”進入德國教育學的開端。巴克這樣定義“媒體素質”:所謂“媒體素質”,就是人們能夠“以應付世界挑戰的積極方式,將所有不同種類的媒體,用于人類的交流與行為。”可以看出“媒體素質”這個概念的產生來源于一個毋庸置疑的假設:作為一種智慧生物,人類與生俱來具有與人交流的素質,這種素質必須得到全面發展,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進這一基本素質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媒體的應用,迪特·巴克認為媒體素質包括媒體批判能力、媒體知識、媒體使用和媒體創作能力。巴克認為,媒體批判能力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礎,它包括三種不同的能力: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媒體道德意識。媒體知識包括媒體常識和媒體操作知識。媒體使用能力分成兩種能力:單方面接受媒體的使用能力和與媒體互動的使用能力。媒體的創作能力分成兩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對媒體內容的革新能力和創造性革新媒體的能力。對傳播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具備全面、優良的媒體素質,也是成為優秀新媒體傳播人才的基礎。
毋庸置疑,在這個媒介化社會,傳播學教育本身需要有從職業教育到素質教育立場的轉向。培養未來信息傳播領域的專門人才,傳播學教育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大力培養學生的媒體素質。
在媒體商業化程度加劇的當今中國,由媒介引發的諸如低俗化、媚俗化節目內容對青少年的毒害、網絡垃圾信息的泛濫、充斥色情、暴力等低級趣味內容的肆虐、虛假廣告的張揚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不良信息借助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傳播學教育首先應該賦予學生評價、處理這些信息的免疫能力——普通受眾是解讀信息,傳播學專業學生應該能夠解“毒”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現代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但具有較高媒體素質的人,應該能夠掌握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即對“信息是如何傳播的”具有科學、理性的認知。普通受眾是知曉、接受,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則應該做到洞察、反思,唯有此才能在信息傳播實踐中對塑造優良傳播生態起到一個專業人員應該起到的作用。
現代傳播科技在真實世界之外營造出一個無限擴張的虛擬環境——媒介環境,人與社會越來越媒介化。由于大眾傳媒已經有異化傾向,人的媒介化過程也受到異化的威脅。媒介異化理論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大眾傳媒具有了操縱和控制人的力量。大眾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滲透進入人的心理層次,改變著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人徹底失去內心的獨立與自由,喪失了批判性,僅剩下對現實社會的順從態度。社會民主化進程需要具有批評精神的公民——明白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技術的諸力量的強制作用。
從目前媒介融合的情況來看,新媒體所倡導的個性化、互動式傳播方式非常適合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它改變了大眾傳媒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使受眾在虛擬空間中享有自主選擇、自由參與的主體地位。尤其在網絡傳播世界,公民新聞的出現,使傳者與受眾之間不再有清晰的界限,普通公民獲借助手機媒體,通過微博獲得了參與發布新聞、表達觀點的能力與機會。新聞傳播方式從傳統媒介主導的單向式變為專業媒介組織與普通公民共同參與的分享式、互動式。良性的傳播生態環境,需要傳播參與者具有專業、理性、積極向上的傳播能力,這也是傳播學教育應該完成的目標。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0.07.29.
2.呂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國青年媒體素質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18-25頁
3.臧海群.傳播學教育新方向:從媒介研究到媒介素養[J].現代傳播. 2003年第6期(總第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