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藝術系 河南鄭州 450002)
新興產業中的文化創意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的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一方面,通過借鑒國際國內相關理論經驗,在實踐探索中前進。同時,在實現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著力于產業自身完善與提升,以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助力中原經濟繁榮。
歷史悠久的鈞瓷藝術是河南省禹州市的一張傳統文化名片。今天的禹州也是河南省最大鈞陶瓷產業基地。在產業格局上,鈞陶瓷產業主要在神垕鎮、鴻暢鎮、梁北鎮、萇莊鄉及禹州市城區等地。其中,神垕鎮是鈞瓷、炻瓷和日用高白瓷產區,鴻暢鎮是園林古建筑瓷產區,梁北鎮是衛生陶瓷產區,禹州市城區是建筑瓷產區。從其發展現狀看,已經初步形成以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以炻瓷為龍頭,多瓷并舉的陶瓷產業集群及相關、外層產業同步發展局面。作為當地陶瓷產業的最亮名片,鈞瓷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政府更多政策的惠顧。在“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鈞瓷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加速發展期。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明確提出,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興,必須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優勢,發揮河南文化的作用。
作為新興產業,鈞瓷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能源消耗型產業不同,從根本上講,其核心是人力資本、科技資本投入所帶來的“頭腦產業”。它包含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文化創造力帶動新的經濟生產力——如何把優質傳統文化資源、文化積累轉變成符合當前時代發展需要的產業元素,實現其產業價值。具體講,它具有高知識密集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污染小、可供多重開發的特點,在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費結構、增加就業崗位等方面獨具優勢。
在當今經濟轉型背景下,黨中央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及原則,以指導區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探討河南省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相關對策,無論對促進產業自身發展,還是實現當地經濟結構調整,助力經濟轉型都具有現實意義。
2006年以來,鈞瓷文化創意產業步入高速發展期。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市鈞瓷企業由2009年年底的109家增加至173家,年產值達11.5億元,較2010年的7億元增加164%,鈞瓷年產總量達260多萬件(套)。產業的高速發展吸引了更多社會資本注入,僅2010年,新增大小鈞瓷企業近百家。其中,有投資額度達1000萬元的萬迪鈞瓷有限公司、5000萬元華神鈞瓷有限公司等較大規模企業。在鈞瓷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神垕鎮政府按照“旅游立鎮,文化強鎮,工業興鎮”的策略,以鈞瓷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為核心產業,積極推動其相關、外圍產業發展,加大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該鎮規劃設計了鈞瓷文化旅游試驗區,對古鎮資源進行了旅游開發。又嘗試通過舉辦鈞瓷文化藝術節擴大鈞瓷藝術影響力,提升當地鈞陶瓷產業知名度。但就目前所取得的效果來看,其資源開發績效主要集中在鈞陶瓷產業上。
從理論的角度看,廣義的鈞瓷文化資源泛指與鈞瓷藝術相關的一切文化要素。具體主要包括鈞瓷藝人、鈞瓷藝術及工藝流程、鈞瓷文物、珍品、鈞瓷的歷史、產地、文獻典故、以及與之相關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相對于目前,主要集中在鈞瓷藝術及工藝流程,文物珍品等方面有限度的開發,傳承千年,享有“中國鈞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美名的神垕鎮尚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有待更為合理的統一規劃、開發。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未完全實現由“文化優勢”“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對現有文化資源的開發工作尚有大量空間可作為。
人才因素對任何文化創意產業而言無疑都是第一要素。維持鈞瓷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無疑是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正如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星航所言,要讓鈞瓷文化的精髓和靈魂真正為人們所了解和掌握,還需要更多鈞瓷藝術的傳承人。盡管目前,神垕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人、省級84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000余人。又有禹州市鈞瓷研究所、陶瓷行業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禹州市陶瓷行業職業技術培訓中心、許昌陶瓷職業技術學院及許昌學院的鈞瓷文化研究所等鈞瓷產業人才培養機構。但這些主要集中在鈞瓷生產領域的專業人才相對于構建一個完整完善的產業而言,其人才結構并不完善。
從另一角度講,現有從業人員知識能力也有待更新和提高。傳承與創新,既是鈞瓷文化發展的核心,也是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多年來,一些鈞瓷大師一直在探索鈞瓷藝術的創新,無論釉色還是器型相對傳統都有突破。但真正與是時代發展并進,能體現當今時代特色的真正精品并不多。鈞瓷藝人們在繼承傳統鈞瓷生產技藝,理念的同時,更應展示出當下生活的時代特征。
近年來,新成立的鈞瓷廠家數量迅速增長。但鈞瓷企業的整體現狀,大企業少,中小型企業多,大企業帶動作用弱這一局面并無太大改觀。就鈞瓷產品而言,除去少數企業出產的優良精品,各窯口所產鈞瓷良莠不齊,魚目混珠,雜陳市場。在市場監管方面,次充好、假亂真,無序競爭的情況依然存在。此外,鈞瓷行業的品牌效應還不明顯,名牌企業的影響范圍有限。目前,除中陶集團是“國家免檢產品”,孔家鈞窯、榮昌鈞窯、金堂鈞窯是省名牌產品,大部分企業在品牌上并無優勢。就全市800多家鈞陶瓷企業而言,能擔當標范作用的龍頭企業更是寥寥。因此,培育知名品牌,樹立產業規范,提升鈞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符合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符合產業長期發展的需要。
2009年,禹州市神垕鈞瓷文化產業園區規劃方案評議通過。該園區位于神垕鎮開發區西部,占地約2000畝。以鈞瓷文化為依托,分為創藝園和產業園兩部分:位于園區西部的創藝園,總占地600畝左右;位于園區東部的產業園,占1500畝左右。產業園規劃在3-5年時間入駐企業達到100家,年產鈞瓷300萬件,現已入駐企業40家,大師創藝作坊70余家。此外,還將興建鈞瓷文化博物館、鈞瓷文化村、大師作坊村等,建成后的園區將打造成集旅游、商業、休閑為一體的鈞瓷文化聚集區。這是推進河南省鈞瓷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重大舉措。產業集中發展可以帶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把生產、服務、土地、勞動力人才等優勢聚集在一起,易于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輻射效應,優化資源配置。盡管與景德鎮、德化等陶瓷產業集群相比,河南省的鈞瓷文化產業無論層次還是規模都有大的差距。但對產業發展而言,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成,有助于產業資源優化、重組,使河南省鈞瓷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的重要跨進。
概括講,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研究鈞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策略,其最終目的,是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健康發展,既需要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優勢文化資源,也需要在產業發展中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培養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期最終能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完善鈞瓷文化創意產業體系。
1《鈞瓷文化資源市場轉換的問題及對策》師連枝《許昌學院學報》2012 年第 4 期;
2《禹州市鈞陶瓷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鄭永彪 肖榮閣《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