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成
(1.西南財經大學 保險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2.溫州醫科大學 人文與管理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聯合國2007年的研究指出,老齡化影響保健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如何為健康狀況已不可逆轉的人提供長期護理[1]。OECD(2005)將長期護理(Long Term Care,LTC)定義為在生活方面需要提供長期照顧的人提供的護理,協助其各項日常生活活動(ADL)為主,通常由家人、朋友、缺乏技術的照顧者或護士提供,區別于急性醫療的“治愈”疾?。?]。老年LTC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成員減少(尤其是女性外出工作)的家庭開始依賴專業人員來履行(即轉移)對老年人的LTC義務,這就必然產生一定的費用。主要有四種方式解決老年LTC及其費用問題:(1)依靠個人儲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采用(包括我國);(2)稅收獨立支持的國家完全責任,以北歐為代表;(3)依靠社會互助的社會保險,日本、德國等;(4)國民個人自愿承擔責任,如美國??蓪⑵淇偨Y為兩類:LTC風險自留(家庭為責任體)和轉移(國家、社會或保險公司為責任體)。
現行國家(地區)實踐證明長期護理保險(Long Term Care Insurance,LTCI)是解決LTC的有效措施。Yoshisa Hirakawa 等(2004)通過對日本實施LTCI 前后的對比調查研究,發現LTCI 不僅可減輕照料者的負擔,也可提高了護理質量[3]?!侗kU術語》中的護理保險:以保險合同約定的因日常生活能力障礙需要的護理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為被保險人的護理費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險[4]。美國健康保險學會(HIAA)將LTCI 定義為“為消費者設計的,對其在發生長期護理時發生的潛在的巨額護理費用提供保障”[5-6]。
我國亟待通過LTCI 以緩解老年LTC問題(荊濤,2005;戴衛東,2007;孫正成,2013)。老年LTC問題不僅是費用安排,還有賴于有效服務,故應將LTCI 視為體系進行安排。浙江省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經濟水平均在全國居首,本文從老年LTCI的必要性出發,以浙江省17 各縣市為調查點探索LTCI 需求為視角,結合浙江實際,分析可行性和阻礙因素,試圖以小見大,對我國老年LTCI 體系進行有效探索。
按照聯合國的四項指標,浙江省自1994年已進入全面老年型社會,老齡化速度急劇加快,如表1 所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人口老化系數比全國高出0.47 個百分點,不難看出,浙江省是我國老齡化的先行者,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縮影。反觀已實施LTCI 的國家,日本1999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17%[7],于2000年開始實施LTCI;德國1998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20.7%[8],于1995年實施LTCI。這均說明LTCI 是老齡化的產物之一。

表1 浙江省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情況
實踐證明,年齡與患慢性病和失能的比例呈正相關。以浙江省的相關調查為例:浙江省老齡委2011年的調查顯示,浙江省失能老年人27.43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3.48%;半失能老年人51.57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6.53%[9]。孫正成(2013)的調查結果也驗證了這一結論,浙江省60%的慢性病患者是年齡在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患疾病大多數集中為老年癡呆、白內障、慢性消化疾病等,5%左右的被調查者表示身體狀況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10]。另有調查表明,我國當前老年人慢性病發病率為53.9%,3260 萬人需要長期護理[11]。這一系列的調查結論折射出浙江及全國強烈的老年LTC需求。
《馬德里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聯合國,2002年)研究指出,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難以維持現有形式的非正規(即主要依靠家庭的)長期護理安排,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流動和家庭結構的縮小。這一論點在城鎮化最為明顯的浙江得到了實踐的驗證: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浙江省2010年城鎮人口比重為61.6%(全國的城鎮化水平為49.7%)。隨著全國的城鎮化的加速,導致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這與出生率降低的現實形成強烈的長期護理家庭成員之間供需的悖論。

表2 浙江省有老年人的家庭戶數量比較 單位:萬戶
孫正成(2013)關于浙江省老年LTC需求的調查顯示,當前80%以上的家庭選擇在家提供長期護理。自我照料是最為主要的一種方式,對老年人長期護理按介入和承擔責任順序依次為:配偶、兒子(兒媳)和女兒[12]。但由于在家缺乏持續的人員保障和基本的護理技巧,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也會影響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13]。各類家庭對轉移護理費用有潛在需求。現實是:家庭小型化、城鎮化過程中,無論城鎮還是農村,老年人傳統的長期護理方式受到了挑戰。
當前對于老年人的LTC支持網絡主要包括家庭和社會,如前所述,家庭支持網絡已經受到沖擊。老年人LTC需求主要表現為生活和生理兩方面,但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并沒有將生活照料納入其中:(1)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項目和水平并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護理費用。(2)醫療保險沒有專門針對慢性病老年人或者專項的老年護理服務:分析浙江省基本醫療保險目錄(2005年版),共有14 項關于護理服務為甲類項目,均屬于專業治療護理項目。各年齡段人群相等的“封頂線”導致老年人醫療費用補償不足而不能支持LTC。(3)醫療救助嚴格的審核標準使得收入較低(尤其農村和失能)的老年人更陷窘境。
LTCI 實施的目的是滿足需求,課題組設計了《關于老年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的調查》問卷,旨在挖掘被調查者對LTCI 的了解程度、參保意愿、支付能力(意愿)和服務期望等方面的需求信息。選擇浙江省經濟、人口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杭州、溫州、寧波、紹興、臺州、金華、衢州等7 個地級市①杭州、溫州、寧波等為經濟層次第一階梯,臺州、紹興為第二階梯,衢州為第三階梯;杭州、寧波屬于人口老齡化較為嚴重的地方,溫州老齡化程度相對較弱;2010年浙江省城鎮人口比重最高的前三位是杭州、寧波和溫州,比重最低的后三位分別是衢州、麗水和湖州。,17 個縣市區作為調查地點。采用偶遇和目標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利用當地學生作為輔助調查員,于2011年2-4月發放了1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37 份,有效率為87.5%。最后利用SPSS19.0 統計分析。樣本選擇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人口、經濟、文化等定性特征和被調查者的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居住地的分布均衡①由于尚未確定長期護理保險安排中的年齡限制,不能貿然將60 歲以上老年人排除在LTCI 需求群體之外。,比較符合現實。為保證調查的嚴謹性,在問卷設計中對不同年齡段的被調查者(主要是60 歲以上和60 歲以下的人群)進行了分類調查(LTC服務需求主要針對老年人)。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如表3 所示。

表3 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單位:人,%
調查顯示,1137 位被調查者中,725 位(即63.8%)的被調查者愿意參加LTCI。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調查
根據信息經濟學的結論,保險市場是信息不對稱最嚴重的市場,也是逆選擇和道德風險最為嚴重的市場。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LTCI 體系,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是愿意參保主體的群體特征。將參保意愿與人口學特征進行交叉分析,發現人口學特征對參保意愿有顯著影響,如表5所示。

表5 參保意愿主體特征分析(與人口學特征的交叉分析)
從上表中,不難看出,參保意愿與被調查者本身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收入無必然聯系,可將其它影響因素綜合為三個維度:家庭維度(子女數量、兄弟姐妹數量、婚姻等變量構成)、經濟收入維度(居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兩個變量構成)和健康維度(年齡家庭成員身體狀況等變量構成)。對各維度進行Logit分析發現,三個維度共同影響被調查者參保意愿:(1)家庭維度:子女數量與意愿成負相關;已婚者參保意愿最高(均70%以上);有1個兄弟姐妹的參保意愿相對最強,有2 個子女1 個兄弟姐妹的已婚被調查者參保意愿最強(86.8%)。(2)經濟收入維度:參保意愿最強的是鄉鎮,城區和農村相當;無論是鄉鎮、農村還是城區,參保意愿與家庭人均年收入之間呈現明顯的倒“V”型的相關性,即收入較高和較低的兩極家庭參保意愿較低。(3)健康維度:家中有慢性病患者的參保意愿較強;60 歲及以上的參保意愿相對較弱(家中沒有和有慢性病患者被調查者參保意愿分別是44.9%和52.7%),而40 歲以下的參保意愿較高(家中沒有慢性病患者的25 歲-39 歲和40-59 歲的被調查者參保意愿分別是66.1% 和67.9%)。這部分調查結論說明建立LTCI 體系需考慮主體廣泛性和公平性。
近36%的被調查者不愿意參加LTCI,因此對此進行原因分析有重要作用:若LTCI 的運行采用社會保險的方式,需探究不愿意參保的原因,并盡可能地提升民眾意愿,以保證效率;若采用商業保險型的運行,則需挖掘原因以便更優地進行險種設計。因此,本文對不愿意參加LTCI 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如表6。從表中看出,不愿意參加LTCI 的主要原因在于對LTCI 的不了解(72.13%),本身對保險的抵觸心理(51.34%)。這說明LTCI的新穎性和當前其它保險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民眾對保險的信任。

表6 不參加護理保險的原因分析
認為當前沒有必要是主要原因之一,發現該選擇與年齡和居住地有一定相關性,進一步交叉分析:主要集中在25 歲以下(占同類樣本的74.0%)和60 歲以上(占同類樣本的79.9%)的人群;居住地看,主要集中在農村,詳見表7。本文認為這一結論與現實是吻合的:年齡小的群體還沒有承擔家庭責任而年齡較大的群體可能考慮經濟等因素認為沒有必要,農村家庭更容易依賴非正式照顧。

表7 認為目前沒有必要參加LTCI 的群體特征分析
對愿意參保的725 名被調查者進行運行方式調查,68.3%的被調查者支持社保運行方式。為進一步分析社會群體對LTCI 運行方式的期望,將年齡、性別等因素與運行方式選擇進行交叉分析,發現:性別、居住地和健康對選擇無明顯影響:①男性、女性選擇社會保險型的比例分別為69.3%、67.2%。②居住在城區、鄉鎮、農村的調查對象選擇社會保險型的分別占68.8%、66.2%、70.1%。③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對運行方式的選擇無明顯影響,均在70%左右。但年齡、職業、收入方面表現出一些組間差異。④年齡方面:25 歲以下的年輕人選擇商業保險型的比例最高,為39.86%;25-39歲和40-59 歲的群體選擇的比例分別為28.3%、34.75%,其中60 歲以上的群體選擇社保模式的比例最高,達76.87%。⑤78.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 萬元以下的選擇SLTCI(最高),其他的在60%-70%之間,說明較低收入的家庭更希望依靠政府。⑥45.0%以上的學生選擇商業保險型的運行模式,其它職業中近70%選擇SLTCI。⑦選擇SLTCI 的比例基本與子女數量、兄弟姐妹數量呈正相關。
關于保費支付意愿:選擇社保的被調查者中79.6%表示應當由政府承擔,認為地方和中央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的比例分別是39.6%和39.0%,87.9%的社保支持者表示個人負擔應在30%以下(其中認為應該是10%以下的占48.7%),9.9%的認為個人可以承擔50%。選擇商保的被調查者中55.2%能接受的繳費年限為10年,20.0%的被調查者能接受繳費年限為15年;78.7%選擇年繳費小于3000 元(其中小于2000 元的占比為39.6%),5.2%的選擇年繳費5000 元以上。這部分調查為構建LTCI 險種安排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1.期望被保對象及主體特征分析
國際上LTCI 一般都以某個年齡段的群體作為參保對象。問卷根據“意愿為誰投?!眮矸从称谕谋槐kU人:選擇為自己參保和為父母參保的比例分別是62.5%和69.1%,愿意為其他家庭成員參保的有32.3%。
健康狀況和職業對該選擇無顯著影響,但年齡出現一定規律:60 歲以下的被調查者為自己投保的意愿隨年齡增加而提高;40-59 歲的調查對象愿意為父母投保意愿高(超過92%);相對而言,子女數量與為自己投保的意愿正相關(一般而言,子女數量與年齡呈反比),見表8。本部分結論證明了大多數“421”家庭面臨著嚴峻的老年人LTC問題,也為建立LTCI 體系中參保人群年齡的確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啟示。

表8 保障對象意愿分析
2.保險服務及給付方式的期望調查
老年LTCI 的保障主要體現為未來的給付,國際上給付方式主要表現為現金、實物和服務給付三類。給付方式和服務內容是LTCI 的主要內容,也是控制LTCI 道德風險的主要閥門,LTCI 體系構建的關鍵之一。本文將愿意參保的725 名被調查者為樣本,調查對服務和給付方式的期許,如表9所示。

表9 給付方式意愿調查
調查顯示:現金給付最受歡迎,且群體間性別差異不明顯(男性選擇略高于女性,這與當前主要的照料任務主要依靠女性家庭成員完成的現實相符),但年齡組之間出現一定的差異(40-59 歲的年齡組最高,男女選擇比例分別為82.5%、77.5%;≥60 歲的年齡組最低,男女選擇比例分別是46.5% 和48.5%;25-39 歲組分別為75.5%、68.5%;25 歲以下年齡組分別為51.5%、44.5%)。選擇實物和服務給付中:專人上門護理最受歡迎,城區的被調查者更期望這種服務(40%左右,高于鄉鎮和農村),護理時間期望包括了白天和夜間,對護理教育的選擇與年齡呈負相關(以城區為例:<25 歲、25-39 歲、40-59 歲和≥60 歲的被調查者選擇護理課程的比例分別是:11.7% 、11.7% 、6.1%、3.9%);喪偶的被調查者選擇實物的比例最高(90%);40-59 歲的群體更傾向于實物給付,農村居民選擇實物比例最低(55.77%)。這部分的調查結論可為LTCI 的服務輸送提供一定的依據。
1.各層面的政策支持
老年LTC逐漸成為一個突破了家庭范圍的社會問題。對老年LTC的重視可從各層面政策窺見一斑:①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實現養老服務從基本生活照料向醫療、精神援助等方面延伸”。②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正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探索老年人長期護理制度。③國務院轉批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鼓勵有條件地區積極探索為失能老人提供護理補貼。④浙江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護理”出現9 次,并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2.良好并相對平衡的經濟基礎
良好的經濟發展是保障LTCI 發展的重要基礎,浙江經濟水平為開展老年LTCI 奠定了一定的基礎。(1)宏觀層面,國家統計局《2010年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浙江省的綜合發展指數、人均GDP、全面小康指數以及人類發展指數在全國排位分別為5、5、6、5。(2)中觀層面,浙江省級和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均為全國前列,能夠為建立廣覆蓋的LTCI 奠定財政基礎。(3)微觀層面,浙江省城鄉家庭和人均收入均在全國前列,并相對均衡,城鄉差距相對較小。2003 到2010年浙江省城鎮和農村年人均收支具體情況見表10。從表中不難看出,浙江省的城鎮差距相對較小,民眾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上述三個層面的分析說明可以實現較廣范圍的LTCI。

表10 浙江省家庭平均每人收支情況(2003-2010年)單位:元,%
3.民眾強烈的參保意愿和有效需求
事物或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總是以強烈的需求為主要動力的,我國當前商業型的長期護理保險主要集中在沿海等發達地區也說明了這一規律。如前所述,課題組進行的參保意愿調查顯示,64%的被調查者愿意參加LTCI,結合家庭收支情況,大多數的參保意愿主體的需求表現成一種有效需求。
1.缺乏恰當的護理需求評估和認定體系
對老年人護理需求的評估、長期護理的內容界定和標準認定是實施LTCI 的重要條件,合理制定老年護理分級標準,不僅可以使老人得到應有的護理服務,保證護理服務的質量,更可以使國家護理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日本將護理需求分為7 個等級,上海2005年建立了老年人照料需求評估體系,將護理需求分為“重度、中度、輕度”三個等級[14],按分級評估提供服務,但仍不成熟。缺乏統一的需求評估體系和認定標準,這為提供合理的LTCI 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2.缺乏充足的專業護理機構和人員
良好的護理效果取決于充足的資源和規范化LTC服務,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LTCI 的發展已經驗證了這一規律。LTCI 的實施需要第三方提供專業的LTC服務,這離不開充足的護理服務機構和人員。2010年浙江省共有床位19.42 萬張,收養老人10.88 萬人,全部職工約26.71 萬人①資料來源:2011年浙江省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局網站主頁。。對比前文老年人和不能自理的比例可看出,當前福利機構數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當前LTC需求者的需要,以溫州民營養老機構為例,每名護理人員看護老人數均在6 人以上,低于國家1:4 的標準[15]。尤其缺乏專業人員和以老年LTC為主要業務的專業機構和社區服務機構。
3.民眾對LTCI 缺乏全面的認識
民眾對壽險的信任和依賴是日本LTCI 運行成功不可忽略的一個基礎。由于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原因,我國民眾普遍對保險行業并沒有很強的信任感。我國還未進行過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工作,商業保險市場上的LTCI 產品也并不是當前壽險產品的主流產品,這些都導致民眾對LTCI 缺乏全面的認識。很多被調查者表示未曾聽說過LTCI,不愿參保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72.13%)和對保險的抵觸心理(51.34%)。
4.缺乏老年人健康信息跟蹤管理
老年人健康信息的追蹤管理和記錄共享可以一方面保障護理服務的合理給付和控制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為管理控制提供了有益的數據,提高管理內部的管理效率。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還未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進行持續管理,難以掌握具體需要LTC的老年人的有效信息,也難以追蹤了解LTC服務的效果。因此,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健康檔案數據庫在各類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護理機構和社區共享,便于實現護理需求的評估和申請以及護理服務的轉接和效率的追蹤。
針對上述需求調查的基本結論和分析的相關問題,本文認為可積極探索獨立的老年LTCI 體系,利用各類資源解決老年LTC問題。結合實際和國際經驗,可以“低保障、廣覆蓋、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為目標”為基本定位,堅持和鼓勵“在地老化(Aging in the place)”的基本理念,選擇社保模式運行LTCI,因為:(1)SLTCI 是大多數國家(地區)的共同選擇。(2)民眾支持社保的方式。(3)結合實際,社保的效率更高。當前解決老年LTC問題需要政府積極介入調動各方資源,形成一個體系和垂直管理機制。
開展LTCI 的核心目的在于能為老人提供優質的LTC服務,滿足被保險人的需求,其中保險服務和LTC服務相互影響。因此,LTCI 體系至少包括:保險險種的安排、LTC護理服務輸送及質量管理體系和其它方面的支撐體系。需要說明的是,LTCI 體系也許以此為主要內容,但應不局限于此。具體建議如下。
一個險種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參保對象;(2)資金籌集和管理;(3)給付方式。由于LTCI 中保險服務和護理服務并非同一個機構提供,在LTCI中還需考慮護理服務提供、給付和質量控制等方面。
1.參保對象的確定
一般通過年齡、自理能力和健康狀況及收入水平三個維度來確定LTCI 的保障對象。本文建議優先將失能(包括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低收入、獨居等老年人納入保障對象范圍;在參保對象的年齡方面,可借鑒日本逐步實現全覆蓋的經驗,將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納入保障范圍。而根據前文的調查結論,在地域上,LTCI 的需求并無顯著差異,因此,根據前文的調查結論,LTCI 應有廣泛的覆蓋性。
2.資金籌集和管理
LTCI 作為獨立的險種,資金應進行專項籌集和管理,主要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和LTCI 的特征進行分析,過程中需要實現資金和負債的長期、動態匹配。德日兩國均采用現收現付(Pay As You Go,PAYG)的方式,但本文認為LTC風險具有典型的“厚尾分布”、給付長期性、給付有較高的必然性。因此,可采用基金積累(Fully Fund,FF)的方式進行籌資,借鑒延期給付年金保險的運作機制,參保者65 歲進入給付期,期間由于意外、慢性病導致的LTC需求可優先得到滿足??陀^的城鄉差異決定了工業化國家三方負擔在我國不適用,結合前文的調查結論和日本的經驗:可依靠政府和個人兩個責任主體,政府包括兩個層面——中央和地方財政,地方財政可包括省級和地市級??刹捎脗€人賬戶的方式對資金進行管理,考慮到LTC與醫療護理有一定的交叉,可由現行的醫療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管理,設置專門機構對基金進行監督。
3.給付方式的確定
給付方式可從調查結論出發,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或地區的經驗,遵循“便于提供服務和控制道德風險”的給付原則。日本通過實物給付和實物器械租賃等服務來控制支出和道德風險[16],德國通過設置起付線和賠付限額來控制現金給付的道德風險。盡管大多數被調查者期望現金給付,但考慮到LTCI 的特征,應采用實物和護理服務為主的給付方式①除此之外,有學者認為現金給付不利于實現女性社會價值,史倩玲.長照現金給付讓女性更弱勢[N].臺灣立報,2012-5-06。,結合實際,這需要積極發展社區和專業機構和護理人員。可部分實施現金給付(主要適用于非正式LTC②本文認為:通過現金給付鼓勵家庭成員承擔起照料老人的任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性措施?;蛘咂渌厥馇闆r),并設置限付額和自負比例;可借鑒臺灣地區經驗,對預期壽命較短或者居住較分散之少數民族地區(或者山區)進行特殊的評估和服務集中供給[17]。
4.給付的審核與控制(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
不同的給付方式決定了給付條件的差異性,但均可通過事前和事后,即服務享受條件的審核和給付標準控制兩方面進行控制支出。實物給付中,審核服務享受(即身體評估和所需服務等級)條件是控制支出的關鍵,可通過三個環節“申請——評估——給付”進行過程控制[18]。現金給付中,賠償標準的建立是控制支出的關鍵。結合我國實際,可以各地平均護理支出成本作為給付最高標準,對提供LTC的家庭成員或者偏遠山區進行現金給付,鼓勵老年人和家庭承擔部分長期護理的責任。
保險給付以實物為主決定了LTCI 服務輸送和質量管理的重要性。LTC服務可按提供者分為非正式護理(家庭等)、以社區為基礎的護理和專業機構護理[19]。結合前文調查的結論和在地老化的基本理念,本文認為老人LTC護理服務應該以社區和居家提供為主,主要由專業的人員和家庭共同進行提供LTC護理服務。各個國家或者地區在服務輸送過程中均重視服務質量,臺灣地區設立了LTC管理中心。結合我國當前機構和資源,可在社保部門中設立一個“長期護理保險與服務管理中心”,各縣市設分點,負責保險服務的推動和管理,負責LTC服務需求的登記、審核和質量的監督;各級政府主要在財力和機構資源上配合。如此便可形成一個能自上而下調動資源的垂直服務輸送和能夠相互制約的水平服務質量監督交錯的服務體系。
LTCI 的發展離不開長期護理產業、數據信息平臺、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支撐。臺灣地區LTC的發展得益于其完善的人才培養和教育培訓體系。德國最大的養老集團法蘭克福Verband 集團在每個護理單元都有一個電腦工作站系統,記錄老人需要服務的項目和護理計劃及實施情況,以保障老年LTC服務質量。而相對獨立的老年LTCI 法律法規體系是眾多國家LTCI 實施成功的必要條件。建議在當前的《社會保險法》、《老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基礎上,積極探索LTC需求評估體系,完善老年LTCI 法律體系。
本文基于經濟、人口老齡化、城鎮化等水平均處于我國前列的浙江省實踐分析了LTCI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面臨的阻礙因素,通過調查分析了當前老年LTCI 的需求。得出一個核心觀點:可采用社保模式,獨立設置LTCI 險種,通過LTCI 體系的構建來解決日益嚴峻的老年LTC問題,險種安排和LTC服務輸送及質量保障構成了LTCI 的核心體系。需要說明的是,LTCI 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多方、多機構的通力合作。各國(地區)探索LTCI 歷時之久,其內容之復雜略見一斑。老年LTCI 探索、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但不能為追求短期效益而冒然決策,可以采取地區、保障群體循序漸進的方式。LTCI 體系的構建可以本文為主要內容,但絕不僅僅如此,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各類資源的調動和整合運用。
[1]聯合國.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以來老齡問題領域的重大發展秘書長的報告.E/CN.5/2007/7:8-9.
[2]OECD.Long-term Care:Growing Sector,Multifaceted Systems[R].Paris:OECD.2011:39.
[3]Yoshisa Hirakawa,Yuichiro Masuda,Kazumasa Uemura,Masafumi Kuzuya,Akihisa Iguchi.Effect of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on Communication/Recording Tasks for In-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s [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4,38(2):101-113.
[4]全國保險業標準技術委員會.保險術語[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49.
[5]荊濤.長期護理保險——中國未來極冒競爭力的險種[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19.
[6]戴衛東.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
[7]王偉.日本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及其對社會的影響[J].日本學刊,2003(4):127-139.
[8]關于德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1998(4):96.
[9]浙江省老齡委.浙江省老年人口基本狀況暨人口老齡化對策.浙江在線新聞網站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11/03/24/017387593.shtml.
[10][12][13]孫正成.老年長期護理現狀調查與需求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3(2):16-22.
[11]劉紅塵,張晶晶.養老床位不足——醫養結合模式成發展主流[N].老年時報,2007-04-03.
[14]高菊蘭.上海:傾力打造老年人照料需求評估體系[J].社會福利,2007(5):12-13.
[15]朱婷婷,孫正成.需求視角下溫州養老機構服務優化研究[J].醫學與社會,2013(3):47-49,57.
[16]尹成遠,田伶,李浩然.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6(2):14-17.
[17]孫正成.臺灣地區長期護理體系概述及啟示[J].臺灣研究集刊,2013(1):31-37.
[18]張珊珊.發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0:28.
[19]Kristina L.Guo and Richard J.Castillo .The U.S.Long Term Care System: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Natural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as An Innovative Model for Aging in Place [J].Ageing International,2012,37 (2):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