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呂建英
陶魯笳與賈家莊的不了情
■李建民 呂建英
1999年8月28日,汾陽市賈家莊生態園正式開園剪彩。在剪彩的8位領導中,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好奇,他就是我省上世紀50年代的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同志。陶老時年已83歲高齡。別看他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參加完剪彩后,在村黨支部書記邢利民的陪同下,大家參觀了生態園內的科技園、花卉園、三星殿、四合院等景點。陶魯笳同志邊看邊與邢利民交談,興致很高。
參觀完生態園,陶魯笳同志不顧身體勞累,揮筆題詞,寫下了“山西第一批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先進典型”17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陶魯笳同志來賈家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之前,特別是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時,他曾多次來過賈家莊。之后,也有兩次賈家莊之行。可以說,陶魯笳同志與賈家莊有深厚的不解之緣。
陶魯笳同志第一次來賈家莊,是1954年,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他聽說汾陽縣賈家莊村農業合作化搞得不錯,建社兩年便獲得農業大豐收,糧食產量增長一倍,社員群眾干勁很足,就親自來賈家莊考察。
陶魯笳同志在賈家莊看了合作社種的莊稼,聽取了合作化的工作匯報,十分高興,當即就決定把賈家莊合作化列為全省農村合作化試點之一,并給賈家莊村裝上直通省委的電話,派省委農村合作化處處長來賈家莊指導合作化試點工作。
此后幾年,陶魯笳同志在任省委第一書記期間,不僅多次來賈家莊考察,還要求新聞單位大力宣傳賈家莊合作化的先進事跡。《山西日報》為此專門編寫了一本介紹賈家莊經驗的書《怎樣擴大農業社》。
在陶魯笳同志的親自關懷和指導下,賈家莊村的農業合作化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1955年初,賈家莊村基本實現了合作化,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每畝平均達到283斤,比建社前的128斤提高121%;農民人均收入101元,提高90%。賈家莊成為全省農業合作化的一面光輝旗幟。
陶魯笳同志調離山西后20多年,1992年春天,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玉明的陪同下,又來到賈家莊考察。這時,陶魯笳同志已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開放也走過了10多個年頭。
陶魯笳同志來到闊別20多年的賈家莊,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心里十分高興。進入賈家莊村,陶魯笳同志顧不上歇息,就前去看望自己合作化時期結識的老朋友邢寶山、趙玉芳等老同志,并同他們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隨后,又在邢利民的陪同下,參觀了村辦企業、結秀園和農民住宅。在參觀中,邢利民介紹說,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村里沒有搞“一刀切”,把集體財產分光吃凈,而是從實際出發,采取了“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的辦法,村民和集體兩個輪子一起轉,全村集體、個體經濟都有了較大發展。陶魯笳聽后十分高興地說:“這很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也好,推廣合作化也好,任何事情都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冒進,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2003年,87歲高齡的陶魯笳再次來到賈家莊,老人家要再看看賈家莊是不是還堅持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村集體經濟還能不能堅持下去,發展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當邢利民說,賈家莊這四年又有了新發展,集體經濟實力有了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村人都過上了寬裕、富有的好日子時,老人家會心地笑了,說社會主義的道路,改革開放的政策,看來我們是都選對了。參觀完賈家莊,老人家聽說賈家莊黨總支書記邢利民要為自己的父親——已故的賈家莊村第一代領導人邢寶山出一本小冊子,欣然提筆,寫下了“我為我們黨有邢寶山這樣優秀的農村基層領導干部,把賈家莊集體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走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進典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陶魯笳為什么對賈家莊合作化和集體經濟發展情有獨鐘?為什么老人在離休后還念念不忘賈家莊的發展?除了賈家莊是老人家親手樹起的一面合作化旗幟外,我們從他的一篇關于《山西試辦全國首批農業合作化的前前后后》訪談錄中看到了更深層的背景。
陶魯笳,1917年2月出生于江蘇溧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至1949年在太行革命根據地工作。1949年9月任山西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53年7月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1965年8月調任國家經濟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關于山西的農業合作化問題,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陶魯笳依然非常清楚。他說,山西在全國率先組織農民走合作化道路,這在建國初是一件大事。山西在全國率先走合作化道路,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追風趕浪頭,而是山西農村發展的實實在在的選擇。早在抗戰時期,為了支援抗戰,山西革命老區長治、晉東南就有農民自發地成立起一些勞動互助組。建國后,經過土改,農民分得了土地,互助組便迅速地發展起來。但兩年后全省農村8萬多個互助組,除1/5因為有了公共積累而繼續發展外,多數互助組由于系臨時組織,看不到發展方向而陷入渙散。農村又出現了兩極分化,有些翻身農民重新淪為貧雇農。在這樣的形勢下,是繼續組織起來將互助組提高、進一步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放任自流?當時山西省委的認識是比較一致的。于是1951年2月,時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賴若愚在省委第二次代表會議上提議:“必須穩健地,但是積極地提高互助組織,引導它走向更高一級的形式。”省委經討論,決定在山西老解放區長治地區搞“互助組提高一步”的試點,也就是合作化的試點。1951年3月,時任長治地委書記的王謙迅速組織召開了全區互助合作代表會議。會議開了10天,代表們圍繞互助組存在的問題和要不要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經過小組和大會討論,代表們堅決要求建立合作社。就在會議召開期間,中共中央華北局農村工作部的同志到山西檢查工作,提出了不同意見,說合作化這個東西提得過早,農民的覺悟和接受能力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現在推廣對生產不利,還寫了一個《關于長治專區互助組代表會議情況的報告》。調查組回到北京向華北局匯報后,華北局就決定于1951年4月下旬召開五省、市、區互助組合作會議,討論山西試辦合作社的問題。
討論會上,山西省委和華北局的意見尖銳對立,山西省認為試辦合作社完全可行,華北局則認為山西省在農業合作社問題上冒尖了,不贊成。這樣,在華北五省互助合作會議上,山西省委的報告成為群起而批的對象。會議結束后,華北局領導對山西省委出席會議的代表王謙等人說,中央有人不同意山西省委的報告,你們回去告訴省委不要再堅持報告的錯誤觀點了。
王謙回到山西后,向省委匯報了華北五省會議精神和華北局領導的指示,省委立即召開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討論研究華北局5月4日對山西省委4月17日的請示報告《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的批復。批復說,山西省委“抓緊對互助組領導,注意研究新發生的問題是對的”,但是,“用積累公積金和按勞分配來逐步動搖、削弱私有基礎,直至否定私有基礎,是和黨的新民主主義時期政策及《共同綱領》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錯誤的”。山西省委不同意華北局的這種看法,決定進行申述。申述報告《關于互助會議的幾個問題》,由第一書記賴若愚親自起草,省委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
5月5日,賴若愚和副書記解學恭以個人名義致電華北局,對華北局的批評又一次進行申述。5月7日,中央有人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公開批評了山西省委的做法,說山西省委的做法是一種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是實行不了的。“我們黨內有很大一部分同志存在有農業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要糾正。”6月1日和3日,華北局和中央有關領導又對山西省委的請示報告和申述意見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在多次申述被批評的情況下,山西省委快頂不住了,準備進京檢查。但省里有一些領導,特別是長治市委卻不認為搞初級合作社試點是錯誤的。因此,長治市委王謙等人直接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
毛主席看到華北局的報告和王謙等人的信,立即找到劉少奇、薄一波和劉瀾濤談話,進一步了解情況。最后,毛主席明確表示,他不能支持華北局,他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這場討論直到1954年才基本結束。1954年2月,中央有關領導在七屆四中全會上作自我批評,承認他們對山西省委報告《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的批評是不正確的,說山西省委的意見基本上是正確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陶魯笳在1954年樹起賈家莊合作化這面旗幟,當然是要特別關注它的生存和發展的。實踐證明,從互助組到合作社,是黨領導農民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個創造,是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特點的,因而是完全正確的。這一點在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已經有明確結論。時隔30年后,1983年,中國農村又進行了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大變革。那么,賈家莊這面合作化的旗幟在這場變革中怎么樣了?是繼續前進發展了,還是倒退落后了?這或許就是陶魯笳在改革開放后多次到賈家莊的主要原因。當陶魯笳親眼看到自己在30年前樹起的旗幟賈家莊,在改革開放中不僅沒有垮掉,而是更加發展了,繼續前進了,老人家不僅十分高興,而且從內心感到驕傲和自豪。
陶魯笳說,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總結、值得反思。在這60年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程中,有兩點需要深刻反思:
一是當年毛主席作了批示后,各省都爭先恐后,很快就冒出了一大批合作社。原來沒有任何辦社基礎的地方也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給人的感覺好像各省原來都在辦合作社試點,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華北五省會議批評山西有問題時,各省都認為山西確實有問題,毛主席后來表態肯定山西的試點辦法時,各省又都成了反對單干風的典型。這種風氣是不好的,說明我們不少干部還做不到實事求是,不能切實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致后來合作社發生了擴大化、“一刀切”的錯誤,作為領導干部,不能只看上面行事,這樣很容易形成“觀風派”、“跟風派”,長此以往,對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不利。
二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農業國,怎么樣建設農村,發展農業,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大問題。新時期,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確實大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但要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還需要進行探討和研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因此,發展農業,如何引導和指導個體經濟、集體經濟更好地發展,需要深入研究。歷史的教訓應當重視,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責編:郭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