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沛郁
碑的香臭
■ 王沛郁
我常想,人剛生下來本無所謂好壞,只是長大后做的好事多了,就被人們稱為“好人”;反之,做的壞事多了,則被人們稱為“壞人”了。同樣道理,石頭本無所謂香臭,只是被人派了不同的用途,境遇就大不相同。比如:石頭被做成了西藏墨脫縣的石鍋,久而久之,就成了“香石”;如果被用來壘了豬圈或墊了茅坑,久而久之,就成了“臭石”。我突然想到另一種情況——把石頭做成了碑,是否也有香臭之別?
近日讀報,讀到了兩則關于碑的舊聞。一則是河北省肥鄉縣的清朝康熙三十年的《撫院于老爺廉慈公宜萬民永念碑》,記載一代廉吏于成龍任直隸巡撫時,輕車簡從,微服私訪,為肥鄉、曲周、廣平等縣興辦私學、教化鄉民、懲惡揚善之事,百姓感念其義舉,共同捐資立了這通碑。“萬民永念”就是要“流芳百世”,“芳”則為“芳香”,該碑當然是“香碑”了。另一則是云南省路南縣的《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記載了1943年國民黨軍統特務許良安任路南縣縣長時,鯨吞抗戰田賦,巧立名目征收稅費,動用武裝警察鎮壓反抗民眾,妄捕中學教師,貪官離任后,民眾為他立了這通碑。從碑名看,“遺臭”當然說明該碑是“臭碑”了。人本無辜,因事而有好壞之分;碑本無辜,因人而有香臭之別。正如《遺臭碑》所記:“夫流芳遺臭,皆有人為,分道揚鑣,亦各有別。其人而為流芳也,則碑從而芳之;其人而為遺臭也,則碑從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則各異。”
今天,為人立碑的習俗越來越被人們所淡漠了,但并不是說人們的是非標準就混淆了。每個人,無論你干了好事還是壞事,人們都看得一清二楚,人們的心里都明明白白。有的人有錢有權了,建豪墓、立豪碑,無論墓有多大,碑有多高,得到的卻是人們鄙視的眼神;有的人真心誠意為人民做事,一心一意為社會奉獻,雖然沒有人為他立碑,但卻得到大家的交口稱贊。其實,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碑,有個成語叫“有口皆碑”,這塊碑就是世人的“口碑”。無論從政者、經商者,無論務農者、求學者,不管職業好壞、職務高低,為人做事時,都要時刻想著人世間那蕓蕓眾生之“口”,那就是一塊塊為你樹立的“碑”!
(責編:許樹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