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琴
[基本案情]原告人柴某,男,漢族,生于1956年3月16日,酒泉市肅州區人,農民,住肅州區上壩鎮營爾村1組7號。
被告人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機構代碼77342189—4,住所地:酒泉市肅州區新城玉門東路。負責人馬某,系該公司總經理。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原告柴某曾在肅州區西大街原五金公司辦公樓上開設餐飲酒店。在原告經營酒店期間,被告多次在原告處就餐簽單。截止2007年12月底,經過雙方清算,被告尚欠原告餐費66875.40元。后原告索要未果,起訴法院要求被告償還。
2010年4月14日,該案由肅州區人民法院審判員王某、書記員安某主持調解,柴某某以柴某的名義與被告保險公司委托代理人富某達成調解協議如下:被告大地保險公司酒泉支公司支付原告柴某餐費35000元,于2010年5月15日前一次性付清;雙方再無其他爭議;案件受理費1470元,原告承擔470元,被告承擔1000元。柴某某在調解筆錄上簽了柴某的名字。柴某某于2010年4月20日簽收了調解書。
柴某不服原審調解書,向檢察機關申訴。酒泉市肅州區人民法院檢察院審查后提請酒泉市人民檢察院抗訴。酒泉市人民檢察院審查后向酒泉市中級人民法院抗訴,其理由如下:
酒泉市肅州區人民法院(2010)酒肅法民一初字第278號民事調解書程序違法,申請人柴某的申訴理由成立。
原審法院調解案件違反了法定程序和自愿原則。《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原則進行調解。”人民法院調解案件必須遵守自愿原則和合法原則。所謂“自愿”,是指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完全自愿,不得勉強,包括是否要調解,調解的內容都由當事人自己決定。所謂“合法”,是指調解也應以法律為準繩,調解程序、調解方法和調解內容都不得違反法律,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權益。對本案而言,首先,調解違反自愿原則。原審法院在2010年4月13日審理本案時,曾主持調解,但當事人雙方調解意見不一致,沒有達成調解協議。4月14日調解時,申訴人柴某及其委托代理人及均沒有到庭參與調解,也沒有其他證據表明最后形成的調解協議是申訴人柴某的真實意思表示。其次,調解違反法定程序。經過調查,參與本案調解的是案外人柴某某。酒泉大地保險公司拖欠餐費產生于柴某經營餐廳期間,當時餐廳經營業主登記的是柴某,與柴某某沒有關系。保險公司認為柴某某與其有經濟糾紛,屬于同一法律關系,認為餐廳系柴某與柴某某共同經營,要求柴某某參與訴訟,但是法院并沒有將其追加為當事人,也沒有通知其參加訴訟,柴某某系案外人,案外人與對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顯然違法,且案外人與對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事后也沒有得到的認可。
經過調查了解,案外人柴某某參與調解、與被告大地保險公司協商達成調解協議、在調解筆錄上簽字、簽收調解書。申訴人柴某沒有參與調解,也沒有在調解筆錄上簽字,沒有簽收調解書。且案外人與對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事后也沒有得到申訴人的認可。故本案,調解協議違背了調解自愿原則,調解程序違法,申訴人的申訴觀點及理由成立。
酒泉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抗訴后,指令肅州區人民法院法院對該案件進行再審。2012年6月12日,肅州區人民法院法院再審認為,原審原告柴某在經營酒店期間,原審被告因工作關系,在該酒店消費沒有及時付清餐費,引發糾紛,其責任在于原審被告。原審被告應當支付消費的餐費。對原審原告主張的部分餐費簽單,原審被告否認該部分簽單系公司職務行為,不予認可和支付。提出可向簽單者主張權利的辯解意見,原審原告同意,本庭予以采納。經查,鴻鶴樓大酒店的經營業主系柴某,而非柴某某。原審被告認為原審原告訴訟主體不適格的辯解應予駁回,已支付柴某某20011元要求抵頂柴某餐費的請求,不屬同一法律關系,可另行主張。本案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 (本案發生在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故判決援引修訂前的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一、撤銷本院(2010)酒肅法民一初字第278號民事調解書。二、被告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支付原告柴某餐費42401.4元(包括已付的36000元),尚欠6401.40元,限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付清。
本案雖是一起餐飲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但案件的焦點是原審法院調解違背了自愿原則,而不是在原審原、被告對訴求的債權債務、案件事實等問題上,本案調解書無疑剝奪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造成此調解書的調解程序違法,本案如此調解,缺乏法律依據,導致原審調解不當。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原則進行調解”。根據《民事訴訟法》的其他相關法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愿,各方當事人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后生效。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這些法律規定實際上強調了調解工作的兩個原則——自愿原則和合法原則。
調解自愿原則是當事人自主處分自己權利的體現,也是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為了保證當時的意思表示真實有效,就需要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找到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爭執點和利益共同點,這樣才能準確合理確定當事人利益關系的平衡點,維持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基本均衡,確保調解結果的正當性。如果違背當事人自愿去強迫調解,甚至以判壓調、以拖促調,不僅不能達到“案結事了”,還會出現調解有利于法律之外的結果,還會導致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對立,影響法院的正義形象建設。
調解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的調解活動及其協議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僅符合實體法的規定,也要符合程序法的規定。即調解活動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而且調解協議的內容,要符合有關法律的規定。法院要認真履行對調解協議審查確認職責,確保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以及社會公序良俗,正確發揮司法調解的功能,切實維護公平正義。
根據《人民調解法》第3條的規定,人民調解要“在當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且“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可見,即使是人民調解,也要遵循自愿原則與合法原則,因此,為了切實維護正義,樹立公正的司法權威,有效并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司法調解必須堅持自愿原則和合法原則。
當事人自愿調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當事人自愿接受人民法院的調解,二是指調解達成的協議是當事人自愿協商的結果,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但本案在2010年4月13日法院審理時,雙方調解意見不一致,沒有達成調解協議,在第二天即4月14日調解時,本案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及均沒有到庭參與調解,也沒有其他證據表明最后形成的調解協議是原告即申訴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故本案的調解協議違背了自愿原則。
肅州區人民法院經再審后認定,本案餐廳業主柴某,而非柴某某,采納了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撤銷了原民事調解書,由原來被告保險公司支付原告3.5萬元,改為支付42401.4元。該案的成功抗訴,充分體現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有力維護了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保護了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實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