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燕春 孫曉茹
基層院民行檢察工作如何應對新民訴法的修改
文◎史燕春*孫曉茹*
*河北省隆化縣人民檢察院[068150]
新修改的民訴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作為基層檢察機關,應當積極應對挑戰,及時轉變監督理念,深刻理解、精準把握各項修改內容,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民訴法的修改。
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87條:“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新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以檢察建議的方式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有了法律依據,檢察建議的作用將充分得以發揮。
原來《民訴法》第14條對于檢察監督的基本原則表述為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新法將其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并在第235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了法律監督,拓寬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范圍。近年來,法院的民事執行工作遭遇了諸多非議,普遍存在“執行難”、“執行亂”的現象,為此,各地檢察機關積極探索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機制。檢察機關近年收到大量有關法院民事執行工作的申訴,但由于沒有明確法律支持,在工作實踐中只是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是否采取決定權在法院,辦案效果不好,老百姓有意見。此次修法將民事執行活動納入法律監督,有助于強化檢察機關督執行工作的監督,有效遏制執行亂,緩解執行難。
民訴法規定,調解應該建立在自愿、合法的基礎之上,原來民訴法將調解排除在了民事檢察范圍之外。新法第208條修改為,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向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也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并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這一規定極大地擴大了民行檢察監督的范圍,筆者所在的法院民事案件調解率連續幾年達到89%以上,在新民訴法頒布之前這部分案件實際已經成為檢察監督的空白,為什么民事案件調解率這么高,其中有法院系統應付上級院考核的因素,也不排除法院逃避檢察監督的可能性,案件審理中法官為了達到調解的目的采取各種違法手段,法院強迫調解、誘導調解、虛假調解等屢屢出現,調解書只要雙方當事人簽字即時生效,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這對當事人是不公平的。導致部分案件從程序上結案,可是當事人之間的紛爭卻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不利于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新法把調解案件納入檢察監督范圍,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可以促使法官更加公正執法。
新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實踐中,許多抗訴案件需要查證,法律沒有賦予檢察機關調查權,師出無名,調查對象不配合,給查清事實造成很大的阻礙,有些案件因為證據欠缺,就只能作不抗訴處理。新法規定調查核實權給民行檢察辦案工作加大了助力。
當前首要工作是要組織民行干警對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進行反復集中深入學習。將新舊法條進行對比,爭取對民訴法的新變化有個比較系統的理解和掌握,積極應對修訂后民訴法實施對民行檢察工作的新挑戰。可以通過舉行專題講座,為貫徹民訴法,擴大宣傳范圍,切實做好民行檢察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工作中要繼續加強與各律師事務所、鄉鎮司法所的溝通聯系,可以與司法局的有關同志召開座談會,就民行工作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新民訴法對檢察工作的影響展開積極探討,就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有效的溝通,為今后的工作明確方向。要積極開展法律宣傳,重點宣傳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使新法的精神深入人心。檢察機關內部民行、自偵、控申、預防等部門要建立信息互享機制,及時互通情況,注意發現申訴案源,發揮檢察權的整體監督優勢,增強監督和糾正違法審判的能力。
新民訴法規定了檢察機關有權對執行活動進行監督,也規定了檢察建議的方式,但對于人民法院不采納檢察建議或消極應對的法律后果,沒有進一步的程序規定,一方面不能完全保證監督效果,另一方對法院在執行過程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監督方式略顯單一,顯然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對民事執行的監督需求。為了保障檢察院、法院在處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時進行有效溝通,確保執行監督的實際效果,筆者認為,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案件進行監督時,應當聽取人民法院的意見。此外,為了使檢察機關更好地履行執行監督職責,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監督時,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對于執行監督的方式,檢察機關發現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或當事人、案外人認為存在違反法律規定情形,而向檢察機關申訴的,檢察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必要時可以建議人民法院暫緩執行。對于執行過程中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行為,對于執行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而枉法執行的,檢察機關以抗訴方式進行法律監督;對于人民法院執行人員故意不執行、拖延執行和執行不力的情形,檢察機關有權向人民法院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要求其及時改正;對于執行裁定及執行行為本身不具違法性,但執行行為導致不當結果的,檢察機關可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執行法院予以解決。
檢察建議分為再審檢察建議和普通檢察建議兩種。再審檢察建議是與抗訴效果相當的方法,這種短平快的監督手段,繞開了復雜的法律程序,縮短了辦案周期,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節約了司法資源,再審檢察建議是作為提請抗訴的補充手段存在的,是在民訴法修改前針對部分法院不愿接受監督而又沒有明文法律規定的案件實行的一種“迂回監督”。實踐證明,再審檢察建議具有程序簡單、方便快捷、節約司法資源、對抗性小等優點,隨著民訴法的修改,抗訴范圍、抗訴條件、再審審級與期限的進一步具體、明確,很多案件我們應當依法采取抗訴的監督方式,突出抗訴的辦案主導地位的同時,用檢察建議的形式啟動再審,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抗訴”程序。從二者關系來看,民事抗訴與檢察建議再審都是民行檢察部門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重要手段。二者的目的一致,都是追求司法的公正,監督法院糾正已生效的錯誤裁判。在新法的依托下檢察機關應當繼續堅持這種監督方式,繼續強化再審檢察建議的運用,做到快速息訴,案結事了。我們可以嘗試逐步擴大再審檢察建議在抗訴案件中的使用范圍,節約司法資源和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在審查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檢察官為了發現案件真相,維護公平正義達到訴訟監督的目的,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主動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規范運用檢察調查權應當堅持有限性原則,堅持把調查作為閱卷的補充手段,不應超出為了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而需要了解情況的具體范圍,調查應以查明審判行為的合法性為核心,重點審查審判過程是否存在違法行為,如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可能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這些行為單純通過閱卷很難發現和確認,必須由檢察機關進行調查收集證據。還有依照法律規定法官應該依職權主動收集或依當事人申請調查收集證據時卻沒有收集或收集不全面、不真實的,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和辦案可以啟動調查程序。檢察機關應把調查作為閱卷的補充手段,不得代行當事人舉證責任,不能破壞法定的舉證責任規則,實踐中尤其不能盲目擴大調查權的行使,破壞當事人民事訴權的平等性,損害檢察機關的公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