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煉 李應敏
淺議新刑事訴訟法對刑訊逼供防范機制的構建
文◎葉 煉*李應敏*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473300]
新《刑事訴訟法》第50條在原有“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的規定后,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定,標志著“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這一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法律上得以正式確立。
所謂“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是指不能采取身體上的虐待或心理上的壓力等手段迫使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內的任何人違背意愿去證實自己有罪或提供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司法實踐中,因口供在發現證據和認定案情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偵查人員通常過分依賴口供,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愿供述,偵查人員就會采取刑訊逼供的方式獲取,而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的確立則賦予了犯罪嫌疑人不被強迫承認犯罪的權利,明文禁止了偵查人員采取暴力、體罰、虐待等刑訊逼供手段迫使犯罪嫌疑人認罪的行為,為防范刑訊逼供提供了法律依據及制度保障。需要指出的是,該原則禁止的不是“自證其罪”,而是采取強制手段“強迫”自證其罪,因此,它與新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并不矛盾。
2010年5月,兩高會同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頒布了 《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采用“規定”形式首次明確了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予以排除,而新刑事訴訟法在吸納、完善上述成果的基礎上,以國家法律形式明確規定 “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同時對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物證、書證的采信、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及舉證責任都做出了規定,從根本上切斷了刑訊逼供的動力源,對防范刑訊逼供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確立了訊問過程中的同步錄音錄像制度,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作為對整個訊問過程客觀真實的記錄,同步錄音錄像能重現犯罪嫌疑人在訊問時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是證實有無刑訊逼供最直接、最直觀的證據材料。它對及時固定證據,打破偵訊的封閉性、增強偵查程序的透明度,監督偵查人員嚴格依法行使職權,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防止刑訊逼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隨著看守所監管水平的提高,刑訊逼供的主要場所往往發生在看守所之外。為避免偵查人員在看守所之外刑訊逼供,新刑訴法規定“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至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24小時”、“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后,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從訊問場所的角度防范了刑訊逼供的發生。
第三,針對實踐中發生的采取疲勞戰術等方式刑訊逼供的行為,新刑訴法在原有“不得連續傳喚、拘傳”的規定后增加了“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對訊問時間亦進行了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嚴密防范刑訊逼供的機制。
首先,賦予了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地位,把律師介入訴訟的時間從審查起訴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即可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其次,完善了律師會見權,明確規定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等三類案件須經偵查機關許可外,辯護律師持執業證、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即可會見任何刑事案件中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且不被監聽;第三,完善了律師閱卷權,將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閱卷的范圍由原來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擴大到全部案卷材料;第四,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將法律援助由原來只適用于審判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及審查起訴階段,同時擴大了法律援助的適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