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偉權
檢察機關首辦責任制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
文◎殷偉權*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510045]
首辦責任制是檢察機關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群策群力搞好信訪工作,減少和避免群眾越級申訴、重復申訴,鬧訪,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從根本上扭轉越是上級檢察院受理控告申訴案件越多的 “倒三角”現象而推出的一項新的工作機制。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首辦責任制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廣東省人民檢察院于2010年印發《廣東省檢察機關信訪案件首辦責任制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各檢察院因理解和貫徹落實不一樣,經常在信訪接訪中遇到不少工作的瓶頸問題,在此有必要就信訪工作的首辦責任制再次與大家共同探討,以便使信訪工作在檢察院內部運行得更順利些、瓶頸問題少一些。
《實施辦法》明確:首辦責任制,是人民檢察院對本院管轄的控告、申訴,按照內部業務分工,明確責任,及時辦理,將控告、申訴解決在首次辦理環節的責任制度。
首辦責任制要考慮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考慮 “首辦”,二是考慮“責任”。所謂“首辦”,就是信訪或案件第一次涉及到辦理的部門而要求優質高效,確保首次辦理成功。所謂“責任”,就是首辦人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職責,這是首辦責任制能否落實到位的關鍵。那么誰來“首辦”,誰負“責任”?要著重考慮防止兩個誤區:
一是理解過窄。一種觀點認為:控申部門制定的控告申訴首辦責任制,理所當然只是控申部門內部為“首辦”,是控申部門的事。《實施辦法》第三條明確規定:“首次辦理本院管轄控告、申訴的人民檢察院、業務部門和承辦人,分別是首辦責任單位、首辦責任部門和首辦責任人。檢察長和部門負責人對本院管轄和本部門承辦的控告、申訴負組織、協調、督促和檢查落實等首辦領導責任。”這就清楚地表明,“首辦”并非控申部門一家的“首辦”,控申“信訪窗口”不是控申科內部自立的,而是整個檢察院對外受理業務的渠道,是檢察院的事,是大家的事。控告、申訴案件到了哪個業務部門,該業務部門便是首辦責任部門,辦理管轄內案件的該檢察院便是首辦責任單位,分管檢察長、業務部門及承辦人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推行首辦責任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要使首辦責任制在檢察業務的各個環節得到落實,需要其他業務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有共同的高度責任感,特別在現階段檢察業務量化考核中。
二是理解過寬。也有一種模糊認識,認為控申部門只是受理部門,只負責轉辦,對于本院管轄的控告、申訴,只要按照檢察業務內部分工,轉辦后就是其他經辦業務部門的“首辦”,與控申部門無關。這種觀點顯然也是不正確的。控申部門是專職負責處理群眾控告、申訴的部門,義不容辭就有“首辦”的責任,即首次來訪接待的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首次接待人就是首辦責任人。通俗一點講,誰首次接待群眾來訪,誰就要依法按時辦理。控申部門和首次接待人承擔接待、呈批、轉辦、聯系、調查、協調、催辦和反饋等“一辦到底”的職責。在接待中的首次責任人負直接責任,部門負責人負領導責任。對于自辦案件、上級或檢察長交辦的案件或直接答復的一些信訪件,以及承辦的刑事申訴、刑事司法救助、刑事賠償案件等,無疑由控申部門來“首辦”,由控申科內部首次接待人來“消化”。
要進一步宣傳首辦責任制,使檢察機關的各部門牢固確立“首辦”和“責任”的意識,在“辦”字上下功夫,在“釋”字上作努力,共同樹立起嚴格的案件質量標準,即“在辦案環節中認真妥善處理好群眾的控告、申訴才是真正地辦好案”。同時,控申部門要切實負起落實首辦責任制的職責,正如《實施辦法》中第十條規定的:“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負責首辦責任制中與本院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檢察院的聯系、協調、了解和掌握首辦責任制的落實情況,及時向院領導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報告并定期進行通報”。為切實搞好首辦責任制,控申部門應建立《首辦責任檔案》,對交由本院各部門的控申信訪件,制作《控申首辦責任情況登記表》,指定專人負責,逐一造冊登記,并由控申部門經辦人或專人(內勤)負責跟蹤督促,及時催辦;對屬于檢察機關管轄的信訪案件,控告檢察部門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根據檢察院內設機構的職能分工,在七個工作日內分流處理;首辦部門應在收到信訪案件后一個月內將辦理情況回復控申科。三個月內書面回復辦理結果。回復后,將《控告、申訴首辦流程登記表》的移送聯、回復聯及控申等部門答復信訪人情況一并歸檔存查。此外,首辦責任制的核心是“責任”,關鍵是要調動責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用相應的獎懲措施來激勵、約束。因此,還要建立一套有效首辦責任制的考評機制,將該制度的落實情況與干警的量化、評先、獎懲等結合起來。
檢察機關受理的哪些控告申訴、案件線索應當納入首辦責任制的范圍,對這些材料怎樣處理才能符合首辦責任制的要求,各地認識不同,受理的范圍不一致,掌握的標準不統一。為了更好地實行首辦責任制,更好地處理控申舉報件,控申部門首先要嚴格按照檢察機關案件管轄的分工范圍,依法受理和分流,防止越權或違法受理和辦案;其次,有必要認真界定何為“首辦”件,即什么情況下將信訪件以“首辦”形式轉辦。比如有些信訪件,僅是要求對在押的某人從輕處理、有的是要求解釋法律文書、有的是程序和法理方面的咨詢等等,雖然案件在本院刑檢等有關部門辦理中,控申部門可將這些信訪件移送相關部門,但此類信訪件就不需要以“首辦”形式轉辦。因此,控申部門在分流時要審慎,進行分析和討論,把握好應否“首辦”的界線,力求準確地分流;此外還要注意與相關業務部門協調好,不能一轉了之,以求取得“首辦”的實效。
在如何共同答復當事人的問題上,各檢察院做法亦不一,檢察院內部科室辦理完信訪案件答復也不一。例如我院公訴科對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法院一審刑事判決的,在收到刑事判決書后五日內請求檢察院抗訴的,由控申科直接通知公訴科到接訪室受理和在五日內書面作出是否抗訴的決定,由公訴科直接答復當事人。民行科由控申科受理分流到該科辦理的民事申訴案件也是由民行科直接答復當事人。而偵監科則將辦理完的來訪人對公安不予立案而提請立案監督的案件的《不予立案通知書》交由控申科直接答復當事人。有的檢察院對第一次的信訪受理案件則由經辦部門會同控申部門共同答復,以后重訪則由控申部門做息訴工作。有的檢察院對第一次的信訪受理案件則由經辦部門答復,第二次后由控申科會同原經辦部門共同答復,以后再次來訪均由控申科做好來訪人的息訴工作。筆者認為這樣才真正貫徹最高檢在《實施辦法》中提到的“以經辦部門為主,控申部門為輔”進行答復的格局。如首辦部門第一次只簡單地口頭或書面答復控申部門,要控申部門詳細答復當事人,做好息訴工作,顯然是不太合理的,也是難以做好息訴工作的。筆者認為,檢察機關承辦的控申案件辦得好與壞,與能否有效地減少重復來信、越級上訪和久訴不息等工作是息息相關的,最終還是要看息訴工作、息訴水平和效果。因此要推行“一案雙責”,要求案件經辦人既要對案件質量負責,同時也要對息訴工作負責,把息訴工作貫徹到辦案的始終。為此,在答復當事人的時候,第一次由首辦部門為主,控申部門為輔,多家聯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依理依法,共同做好當事人的說服解釋工作,盡最大努力促使息訴罷訪;如當事人再來第二次,可由控申部門再做耐心的息訴工作,也可采取“公開聽證”等辦法;而非辦案部門“就案辦案”、“一辦了之”,以提高一次性處理的成功率。
首辦責任制不僅對控申舉報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檢察機關各部門的整體運作,協調一致,共同負責,形成“全局一盤棋”提出了新思路。首辦責任制是控告申訴工作的首辦責任制,也是檢察院的首辦責任制,是控申部門這個“信訪窗口”代表檢察機關來落實首辦責任制。首辦責任制是一個新的制度,有待在今后的檢察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希望每個檢察干部都認清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