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超
刑事審判的基本任務在于解決控辯雙方關于被告人定罪量刑方面的爭議。但在現代刑事訴訟中,這種爭議不是由審判機關一次性處理,而是通過初審程序、上訴審程序分階段、重復審理加以解決。這種做法既可能造成訴訟的拖延,又無法保障多次審判一定更有利于確保案件質量,促進控辯雙方糾紛解決。現代各國之所以設置刑事審級制度,不僅在于案件經過一次審理就產生法律效力本身具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而且在于刑事審級制度在刑事訴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功能。
縱觀西方國家刑事訴訟,刑事審級制度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糾紛解決和規則治理這兩個方面,前者是刑事審級制度的基礎功能,關注的焦點在于私人目的,強調個案的公正,確保錯誤的裁判能夠得到糾正。而后者則是刑事審級制度的延伸功能,關注的焦點是公共目的,強調裁判結果對未來審判的指導和影響,以及通過法律的解釋與創制對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空白予以修補。
就兩大法系刑事審級制度功能的共同規律而言,糾紛解決與規則治理隨著審級的提升而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即糾紛解決功能與刑事審級之間存在反向關系,糾紛解決的重要性隨著刑事審級的升高而遞減,主要原因在于案件事實被證明的可能性隨著刑事審級的升高而遞減;而規則治理功能與刑事審級制度存在正向關系,終審法院通過純粹的法律審理充分發揮法律解釋、法律創制、制定公共政策、保障法律統一適用等延伸性功能。
盡管糾紛解決功能與規則治理功能在各國刑事審級制度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但二者的主導地位卻因不同的法律傳統等因素而存在明顯差異。英美法系的刑事審級制度功能以規則治理為主導,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法的兩個重要傳統:一個是司法造法傳統,一個是司法經驗主義傳統;而大陸法系因其尚未徹底拋棄成文法傳統,審級制度的功能結構以糾紛解決為主、以規則治理為輔。
(摘自《比較法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