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儲槐植
死刑司法控制:完整解讀刑法第四十八條
文◎儲槐植
通過司法漸進地控制乃至大幅度減少死刑,從而促進立法機關批量地削減死刑,是我國死刑制度改革的有效可行途徑。通過司法控制死刑適用在死罪個案中罪行達到何等嚴重程度方可判處死刑,至關重要的是完整理解刑法第48條:“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刑法第48條規定的“罪行極其嚴重”量定客觀危害,是我國刑法規定的死刑適用的一般化標準,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能因人而異,屬行為刑法,體現形式理性。一般化標準具有高度概括性,適于立法。
而具體的“犯罪分子”為死刑執行方式裁量的個別化根據,即通過測查其主觀惡性,判定死刑立即執行或者緩期執行,需因人而異,屬行為人刑法,體現實質理性,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綜觀刑法第48條,兼有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協調行為刑法與行為人刑法,是謂矛盾統一。不無遺憾的是,通行刑法理論缺乏對第48條的“犯罪分子”應有的關注。準確適用第48條,可否判處死緩“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主要看“犯罪分子”的具體情況,考察其主觀惡性大小和人身危險性深淺,這就是犯罪分子的人格狀況。追求刑罰個別化,最重要的是要關注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判斷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的主要依據是“三罪”情況,即罪前、罪中和罪后情況,從而決定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可否緩期執行。
“罪行”是指客觀事實;而“極其嚴重”則是一種道義價值評斷,屬主體主觀范疇,可隨不同時空條件而變異。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死刑的有用性和正當性評價將逐漸降低。立足我國國情,應當貫徹少殺慎殺政策精神,對“罪行極其嚴重”標準應予“嚴加”把控,對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尺度適當“放寬”掌握,通過公正司法達致“罪行極其嚴重”可判死刑的“犯罪分子”被限制到極少數。
(摘自《中外法學》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