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郁愷 郭翠星
勞動爭議仲裁具有特殊性,仲裁機構屬半官方性質,依法定原則由政府、工會和用人單位三方共同組建。勞動仲裁申請可以由任何一方當事人提起,無須雙方當事人合意;仲裁裁決也不具有終局效力,當事人不服可以向法院起訴。就法律性質而言,我國的勞動仲裁不同于司法裁判和一般的民商事仲裁,它兼有行政性和準司法性:一方面,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在仲裁機構組成中居于首席地位,仲裁機構的辦事機構設在勞動行政部門,仲裁機構要向本級政府負責,仲裁行為中還有行政仲裁的因素;另一方面,仲裁機構的設立、職責、權限組織活動原則和方式等與司法機構有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它是國家依法設立的處理勞動爭議的專門機構,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仲裁的程序和機制和訴訟差不多。在勞動審判機構方面,我國現行體制是在人民法院內,由民事審判庭裁判勞動爭議案件,而沒有設立獨立的勞動法院或專門的勞動法庭。
以1994年的《仲裁法》、1993年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為中心,我國已初步確立了對勞動仲裁的監督體系,目前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內部監督、行業監督和司法監督。
(一)內部監督。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仲裁員和仲裁程序的監督。從勞動仲裁實踐的檢驗和社會的反映看,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自我監督的規范本身存在幾個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監督范圍過窄,僅限于已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裁決;二是監督責任不完善,僅限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對本委員會做出的錯誤裁決;三是監督結果比較單一,僅限于糾正原錯誤的裁決后,重新審理;四是難于操作,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不認為本仲裁委員會裁決錯誤,則難以自我糾錯。內部監督雖然對勞動仲裁進程直接發生影響,具有程序性、快捷性和預防性等優點,但內部監督缺乏外部的監督力量,透明度不高,公信力不強。
(二)行業監督。指中國仲裁協會對其會員實施的監督。依照法律規定,中國仲裁協會只能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及其組成人員、仲裁員的違紀行為進行監督,至于勞動仲裁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則由其他機關處理。仲裁協會作為自律性組織,其監督缺乏強制力,因此,行業監督很多時候有隔靴搔癢之感。
(三)司法監督。指法院對勞動仲裁予以必要的干預,特別是對勞動仲裁實施的適當監督。其監督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勞動爭議案件必須經過勞動仲裁才能進入訴訟程序、證據保全、財產保全、撤銷或執行勞動仲裁裁決、裁定不予執行等。法院對勞動仲裁監督最大的特點就是司法監督的被動性,司法監督的啟動必須是應當事人的申請而進行,沒有當事人的申請,法院不能主動干預或監督。雖然司法監督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但由于其被動性,在勞動仲裁過程中發生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糾正,致使一些生效的勞動仲裁程序明顯違法,造成裁定錯誤,給當事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我國《憲法》第12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通過行使檢察權,……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法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檢察官法》第6條第1款的規定:檢察官的職責是依法進行法律監督工作。法律監督是指對一切執法、司法、守法活動進行監督,凡是適用、運用、執行法律的過程都應是法律監督的對象。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屬半官方性質,依《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規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工會代表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勞動仲裁申請可以由任何一方當事人提起,無須雙方當事人合意;仲裁裁決也不具有終局效力,當事人不服可以向法院起訴。就法律性質而言,我國的勞動仲裁不同于司法裁判和一般的民商事仲裁,它兼有行政性和準司法性:一方面,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在仲裁機構組成中居于首席地位,仲裁機構的辦事機構設在勞動行政部門,仲裁機構要向本級政府負責,仲裁行為中還有行政仲裁的因素;另一方面,仲裁機構的設立、職責、權限組織活動原則和方式等與司法機構有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它是國家依法設立的處理勞動爭議的專門機構,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仲裁的程序、機制和訴訟差不多。檢察機關作為法定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勞動仲裁活動進行監督是法律規定的應有之意,既是檢察機關的權力也是檢察機關的責任。
(一)檢察監督保證了勞動仲裁的程序公正。檢察監督既不是對勞動仲裁的“代辦”也不是進行外在的強制干涉,而是對勞動仲裁的程序進行監督,保證勞動仲裁的程序合法公正,并不對勞動仲裁的實體發表意見,因此,檢察監督不會影響仲裁機關的中立和獨立的特性。從另一方面講,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和前提,所以檢察監督不但不會構成對勞動仲裁獨立的威脅,反而以其監督促進了勞動仲裁結果的合法公正,提高了勞動仲裁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檢察監督是對勞動仲裁人員的督促和保護。檢察監督不是干涉勞動仲裁人員的仲裁活動,也不是刻意地制定條條框框束縛勞動仲裁人員的手腳,而是通過對勞動仲裁程序進行監督督促勞動仲裁人員嚴格依法辦案,特別是遵照有關程序方面的規定,保證勞動仲裁程序的合法公正。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向來有重實體輕程序的傾向,勞動仲裁人員往往對程序問題也不太重視,在追求實體公正時忽視了程序公正,當事人可能會對勞動仲裁人員產生誤解,致使引發社會和法律問題。檢察監督在保證程序合法公正的同時,提高了勞動仲裁人員的公信力,樹立了仲裁人員公正公平的良好形象,對勞動仲裁人員是有利的。
(三)檢察監督是司法關注民生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通過檢察機關對勞動仲裁的監督可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了司法關注民生、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法治精神。這一工作的開展可以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和用工單位的合法權益,化解雙方的矛盾糾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地環境,有利于社會秩序穩定,這也是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關注民生”的指導方針相一致的。
檢察監督主要是程序監督,監督的原則是“糾偏、糾錯、救濟”,監督的方式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主要采用檢察建議的形式督促仲裁機關合法公正辦理案件。
(一)檢察機關進行監督的重點是勞動仲裁的程序。出現對符合受理條件的勞動爭議案件而不予受理的、未按照有關規定通知當事人的、應開庭而未開庭的、超越期限的、其他程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檢察機關應及時發出糾正檢察建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應予以認真落實,并將落實情況及時向檢察機關反饋。
(二)對勞動仲裁人員進行監督。檢察機關在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人員進行監督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處理(1)對違反履職相關規定,情節輕微的,可直接向管城回族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口頭檢察建議;(2)對已經提出糾正意見但未予糾正,或違反履職相關規定,情節比較嚴重但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向管城回族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檢察建議;(3)對勞動仲裁人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仲裁調解法》及相關法律規定,情節嚴重的,移交紀檢、監察部門處理;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移交有關司法部門處理。
(三)檢察機關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理的勞動仲裁案件進行監督:(1)接受當事人或其他利害關系人申訴;(2)抽查、調閱勞動仲裁案件卷宗材料;(3)設立當事人意見反饋信箱,對雙方當事人反饋的意見進行調查;(4)召集轄區企業、個體私營企業負責人和企業工會代表座談會征求意見。
目前,勞動仲裁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檢察機關履行檢察監督職能對勞動仲裁進行監督顯然符合法律的本意,但并無相關法律對此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也是處在摸索階段,并無成熟的模式可供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