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佳佳 于 浩
【基本案情】
被告人趙某原為順義區Y鎮電管站工作人員,后電管站更名為供電所。為規范用工關系,北京市電力公司順義供電公司與北京銀杰供電民用電有限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法人,以下簡稱銀杰公司)簽訂勞務派遣協議,趙某于2004年6月1日由銀杰公司派遣至順義供電公司工作,不屬于順義供電公司正式職工,但具體工作崗位、職務任免、薪酬待遇由順義供電公司負責。2005年8月1日通過競爭上崗的形式,順義供電公司聘任趙某為順義區Y鎮供電所所長,趙某擔任該職務至2009年7月14日。
北京市電力公司順義供電公司系北京市電力公司下屬二級非獨立法人單位,北京市電力公司為國有企業,Y鎮供電所系順義供電公司班組級建制。2007年11月趙某利用其擔任供電所所長的職務便利,在未收取施工費、工程預付款的情況下,安排Y鎮供電所在某村實施電力線路改造工程。為對趙某在該村電力線路改造上的照顧表示感謝,該村書記劉某于2008年1月春節前送給趙某10000元現金。
【訴訟過程】
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趙某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其行為侵犯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的廉潔性,已構成受賄罪。鑒于被告人趙某認罪態度較好,積極退贓,酌情予以從輕處罰并依法宣告緩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 385條第1款、第 386條、第 383條、第72條第 1款、第73條第2、3款、第64條之規定,判決被告人趙某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
【爭議焦點】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趙某的主體身份問題,即受國有企業聘用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究竟屬于國有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還是受國有企業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如果是前者,構成受賄罪;如果是后者,則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第一種意見認為,趙某和銀杰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后,由銀杰公司以勞務派遣的形式派遣到順義供電公司工作,就主體身份而言,趙某不是順義供電公司的在編職工,不屬于該公司的內部人員,但其受順義供電公司聘用,擔任Y鎮供電所所長,負責該所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等全面領導工作,應認定為《刑法》第382條第2款規定的“受國有企業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然而,該類人員只符合貪污罪的主體身份,不符合受賄罪的主體身份,因此趙某的行為應認定為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趙某雖然是以勞務派遣的形式到順義供電公司工作,不屬于國有企業的正式在編人員,但是趙某受到順義供電公司長期聘用,并擔任管理職務,二者已形成比較固定的隸屬關系,實質上屬于國有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其行為應認定為受賄罪。
【裁判理由之法理評析】
我們同意第二種意見,具體分析如下:
(一)勞務派遣實質上是一種聘用關系
本案中趙某是被銀杰公司以勞務派遣的形式派遣到順義供電公司工作的。所謂勞務派遣,是指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勞務派遣單位再通過和受勞務派遣的單位簽署勞務派遣協議,將勞務人員派遣至受派遣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工作,受派遣單位對勞務人員行使工作上的指揮權、管理權的一種用工方式。勞務派遣中涉及勞動者、派遣單位與受派遣單位三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具體來說:(1)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單位之間是勞動關系,一般由派遣單位負責勞務人員工資福利、社會保險以及人事管理等工作;(2)勞動者與受派遣單位之間是有償使用關系;(3)勞務派遣單位與受派遣單位之間是勞務關系,受派遣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委托派遣單位提供勞務人員,并支付相應費用。勞務派遣最初主要是為解決外國企業在我國設立的機構的勞動力的需求問題,后來發展到解決下崗失業職工、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可見,勞務派遣是一種新型的用工制度,對于受派遣單位而言,實際上就是通過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用工合同,聘用職工為其工作,接受派遣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實質上仍然是一種聘用關系。
而且本案中的勞務派遣與一般的勞務派遣又有所不同,趙某原本就是電管站職工,后電管站更名為供電所后,為規范用工關系,才采用了勞務派遣的形式,而薪酬待遇等仍由用工單位即順義供電公司負責,可見本案中勞務派遣只是一種形式,實質上趙某為順義供電公司工作,供電公司發給其薪酬,與一般的勞務派遣相比,二者之間是更為典型的聘用關系。
(二)本案不符合“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特征
1.如何理解“受委托”意義上的“臨時聘用”。本案中順義供電公司與趙某之間名為勞務派遣,實為聘用關系,趙某作為Y鎮供電所所長,負責對國有資產的管理、經營,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因聘用而管理、經營國有財產是否屬于“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2003年《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將“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界定為因承包、租賃、臨時聘用等管理、經營國有財產,明確將“臨時聘用”作為一種委托形式。那么如何理解這里的“臨時聘用”?從刑法的規定來看,“受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不屬于《刑法》第93條第1款規定的“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也不屬于第93條第2款規定的受委派從事公務以國家工作人員論的人員。“委托”應當是單位與個人之間作為平等主體而建立一種對單位財產進行管理、經營的法律關系的行為,個人并不因委托而成為單位內部的人員,[1]個人與單位之間不具有真正的隸屬關系,這也是“委托”的本質特征。《紀要》中列舉了三種受委托的形式,即承包、租賃、臨時聘用,從條文統一性與體系性的角度分析,這三種方式應該有共同的特點,均符合上述“受委托”的本質特征。承包、租賃兩種方式均是單位與個人作為平等主體基于一定的合同形成對國有財產的管理、經營的法律關系,個人并不成為隸屬于單位的人員,同理,“臨時聘用”也應符合這一特點,即個人與單位因委托協議而暫時管理、經營國有財產,個人與單位不因聘用形成隸屬關系,個人不能因為被聘用而成為單位內部的人員,這才是符合“委托”特征的“臨時聘用”。因此,只有這種意義上的“臨時聘用”才屬于《紀要》中所規定的“受委托”,不符合上述特征的“聘用”則不屬于“臨時聘用”,從而也不屬于“受委托”。
2.國有企業“長期聘用”的人員不屬于“受委托”,應屬于“國有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實踐中,有些個人被單位長期聘用,但卻不屬于單位的正式在編人員,本案即屬于這種情況,那么這種“聘用”是否屬于委托意義上的“臨時聘用”?筆者認為,如果個人被單位長期聘用,雖然形式上個人不具備單位正式人員的身份,但實質上在個人與單位之間已經因為受聘用而建立了較為固定的勞動關系,二者之間已經形成了隸屬關系,個人實際上成為了單位內部的人員。這是長期聘用與臨時聘用的本質區別。“長期受聘用的人員與所在單位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勞動關系,其享有的權利義務與正式在編人員沒有大的差別,將其直接視為國家工作人員符合當前國有單位工作人員構成來源變化的特點,應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而對于臨時聘用人員,由于尚未與國有單位形成固定勞動關系,難以直接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將臨時聘用人員納人受委托人員范疇,符合立法的精神和國有資產保護的實際。”[2]
本案中趙某在2004年以前就在當時的Y鎮電管站工作,2004年6月之后又以勞務派遣的形式繼續在更名后的順義供電公司Y鎮供電所工作,并于2005年以來一直擔任Y鎮供電所所長,其工資待遇、職務任免等自始至終由順義供電公司負責,因此,趙某與順義供電公司之間因長期聘用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勞動關系,雖然趙某在形式上不是順義供電公司的在編職工,但其權利、義務與正式職工并無大的差別,實質上其與順義供電公司之間已經形成了隸屬關系,應視為公司內部的人員,屬于國有企業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應認定為國家工作人員,其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應認定為受賄罪。
注釋:
[1]參見趙秉志、肖中華、左堅衛著:《刑法問題對談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頁。
[2]參見康瑛:《劉某挪用公款案——國有公司長期聘用的管理人員是國有公司中從事公務的人員還是受國有公司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二、三、四、五庭編:《刑事審判參考》(總第51期),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頁。